建议所有人,尤其是女生,都去培养忍受“悬而未决”的能力。人生缓缓,自有答案。如果足够勇敢,应该继续扛起问题往前走。直到因果成熟自动脱落。人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试图找到答案,而是背负到可以解决的那一天。
吃饭时,不小心听到邻座一对女生的谈话,女生叹气说, “哎,最近好难啊,考研失败,投了几十份简历也没啥音讯,面试了几次都被拒了...好迷茫” 。
她朋友劝:“实在不行先考编吧,你都 24 了,再折腾就‘大龄’了。” 女生揉了揉眼睛:“可我连自己想做什么都没搞清楚,就要按别人的时间表走吗?”
这句话让我想起前几天收到的一则咨询:
22 岁女生刚毕业就被催相亲,“25 岁没恋爱像犯天条,被家里长辈议论,30 岁没结婚就是人生失败”,明明心里想先闯闯,却被 “大龄” 两个字逼得慌了神。
似乎女生二十多岁的生活轨迹里,就一定要充满了相亲-谈结婚-相亲-谈结婚,最终走上生小孩这条路。但我看了那些因为被周围人影响,草草走入婚姻的女生,活着也并不幸福。还有人说 “不进体制就是没挨过毒打”“转行等于浪费青春”,好像人生必须沿着固定轨道走,一步错就满盘皆输。
梅奔 CEO 曾给年轻人一个建议:“别规划整个人生,让一切自然发生。” 这话听着 “反常识”,却戳中了很多人的困境 —— 我们总被 “正确选择” 绑架,觉得 23 岁要稳定、30 岁要成功,却忘了人是活的,不是按程序运行的机器。
职场里也藏着类似的荒谬:要求经验垂直、专业对口,招人的时候只想 “即插即用”,不肯给年轻人试错的机会。可谁规定第一份工作就要定终身?
有人 28 岁从体制内辞职转行做设计,有人 30 岁放下稳定工作开起小店,那些当初被说 “选错了” 的人,后来也走出了自己的路。
其实哪有什么 “绝对正确” 的选择?就像有人说的,“当时的选择,是那一刻权衡利弊的最好结果”。
年轻时以为选错一步就会坠入深渊,后来才发现,人生是场长长的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24 岁没找到工作没关系,30 岁没结婚也不可怕,现在看似 “走弯路” 的经历,说不定会成为未来的惊喜伏笔。
如果你现在也在焦虑:怕 “大龄”、怕选错、怕跟不上别人的节奏,不妨试着对自己说一句 “慢慢来也没关系”。
不用急着按别人的标准定义人生,不用逼自己做出 “保一辈子” 的决定。当下你想尝试的、热爱的,哪怕暂时看不到结果,也是值得的。
人生不是一道必须满分的题,而是一本可以慢慢写的书。你可以在 20 岁冒险,在 30 岁沉淀,在 40 岁重启,每一段节奏都有它的意义。
别让 “应该” 和 “必须” 困住你,
你值得按自己的速度,活成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