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今年6月被外资企业72亿买走,紧接着该外资又转手将其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26 18:49:18

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今年6月被外资企业72亿买走,紧接着该外资又转手将其卖了800亿,利润高得都让人不敢想。   当800亿的交易公告出现在国际医药巨头的官网时,国内医药圈的从业者们最先感到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复杂的无力。 三个月净赚728亿,外资赚的不仅是差价,更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产业链中“不会变现”的短板差价。 网友们吵翻的“凭啥老外捡便宜”,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一场“研发硬实力”与“商业软实力”的悬殊较量。   可外资这728亿的净利润,是踩着一套“精准操作”赚来的。他们接手这款名为BNT327的抗癌药后,第一步不是扩大生产,而是砸2亿请了全球顶尖的专利律师团队。 这些律师拿着中国团队此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把药物的分子结构、生产工艺拆解得明明白白,甚至连“针对晚期肺癌以外的其他适应症”都提前申请了二次专利。 用业内人的话说,这相当于给BNT327加了层“金钟罩”,未来十年里,哪怕有其他企业想在结构上做微小改进,都可能触碰专利红线。   紧接着,外资团队带着BNT327那组“晚期肺癌有效率68%”的核心数据,飞赴欧美20多个国家谈判。 他们没跟医院谈,直接对接医保部门,用“每延长一年生存期,能为医保节省30万美元后续治疗费用”的测算,说服这些国家把药物纳入医保报销。 就这么一来,BNT327刚在欧美上市,就不愁销路,每疗程12万美元的高价也有了医保托底。等市场通路彻底打通,外资才反手找到更大的国际药企,以800亿的价格完成转让。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从72亿买入到800亿卖出,只用了92天。   而支撑起这“精准操作”的,是中国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心血。团队负责人后来在采访中提到,光是临床试验就耗了5年。 前17次试验全失败了,有一次甚至因为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项目差点被紧急叫停。 最艰难的时候,他们顶着压力招募了2000多名晚期肺癌患者,每天盯着监测数据到凌晨,终于在第18次试验时,测出了68%的有效率。 这个数据一出来,连国际顶尖医学期刊都主动抛来橄榄枝,所有人都以为,这款药很快就能量产上市。   但心血背后,是中国创新药企难以言说的生存困境。业内流传的“双十定律”,在这家企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十年研发周期,投入超40亿人民币。 眼看要到量产阶段,公司账户上的钱却只够撑3个月。车间建到一半,供应商天天上门催款;研发团队里20多个博士,下个月的工资都没着落。 负责人说,当时外资找上门时,他们不是没犹豫过,那是团队十年的心血,是2000多名患者盼着的“救命药”。 可算来算去,要么72亿卖掉,保住团队和后续研发;要么硬撑到资金链断裂,之前的40亿全打水漂。最终,他们红着眼圈签了字。   有人说中国团队“卖便宜了”,但研发团队里的一位博士却看得很透彻:“我们能算出分子结构,能做出临床数据,可怎么保护专利、怎么跟医保谈判、怎么搭建全球销售网,这些我们都不会。” 这话不是谦虚,是行业现状。数据显示,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投入占比平均是15%,虽然跟国际巨头25%的占比有差距,但不算致命。 可在市场推广和法务保护上,中国药企投入仅5%,国际巨头却高达20%。就像种苹果树,中国团队能把树栽活、结出甜果子,却不知道怎么把果子卖到全球,只能等着“贩子”上门低价收购。   不过,这场交易也不全是“亏”。那家中国药企拿到72亿后,没敢乱花,立刻投了三个新研发项目。其中一个针对胰腺癌的新药,已经进入临床二期,进度比预期快了40%。 他们还留了10亿,专门用来培养年轻的研发人才。负责人说:“要是当时硬撑,可能连一个项目都保不住。现在虽然赚得少,但研发的‘火种’留住了,还摸清了我们跟国际的差距在哪。”   更重要的是,BNT327的经历像一面镜子,让整个行业和国家都看到了短板。这两年,国家开始发力补漏洞:新修订的《专利法》把药品专利保护期延长了5年,让创新药能多赚几年“专利钱”。 科创板专门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开设通道,解决了“研发烧钱”的融资难题;医保谈判时,也特意给创新药留了“价格缓冲带”,鼓励企业多投入研发。   ”BNT327的72亿与800亿,看似是一笔“吃亏”的交易,却成了中国创新药企觉醒的开始。 未来再出“抗癌神药”,或许我们不仅能研发出来,更能把它卖到全球,赚回属于中国研发的那份利润。 信源:证券时报网——中国创新药出海低至“一折”“青苗贱卖”何以愈演愈盛?

0 阅读:65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