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一座“新大陆”,是日本的3倍大,美国:谁发现归谁! 2022年他们刚从太平洋深处科考归来,带回的不是“新大陆”的资源勘探报告,而是一船令人揪心的塑料垃圾样本。 这片被外界误传为“神秘巨岛”的区域,实际是面积超16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塑料聚集区,相当于3个日本大小,科学家更愿意称它为“海洋中的沙漠”。 这里没有生命的繁荣,只有塑料碎片在海面上漂浮,像一片死寂的“塑料花田”。 科研团队最初发现这片区域,源于一次意外的洋流监测。 2018年,我国“向阳红03”科考船在执行太平洋环流观测任务时,船员发现某片海域的海水颜色异常,远远望去像覆盖了一层“灰白色薄膜”。 靠近后才发现,那是密密麻麻的塑料垃圾:有被海浪冲碎的饮料瓶碎片,有缠绕着海草的废弃渔网,还有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微塑料颗粒。 科研人员立刻展开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这片区域的塑料垃圾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30公斤,是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进一步研究后,团队解开了这片“塑料新大陆”的形成之谜。原来,它恰好位于太平洋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等几大洋流的交汇处,这里的海流运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漩涡”,流速缓慢且相对封闭。 从亚洲沿岸国家随河流入海的塑料垃圾,经日本暖流裹挟;从美国西海岸丢弃的船舶垃圾,被北赤道暖流推送。 还有东南亚渔业作业产生的废弃渔具,顺着季风洋流漂移,这些来自全球的塑料垃圾,最终都被“困”在这片海域,经过几十年的堆积,逐渐形成了如今庞大的聚集区。 科研人员通过碳14测年技术发现,部分塑料垃圾的“年龄”已超过20年,意味着它们在海洋中漂浮了整整两代人的时间。 这片“新大陆”的危害,远不止“影响美观”那么简单。科考团队在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只死亡的信天翁,解剖后在它的胃里取出了135片塑料碎片,最大的一块甚至堵塞了它的食道。 潜水员还拍摄到一条海豹被废弃渔网缠住身体,虽然最终被解救,但身上已留下深可见骨的伤痕。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的威胁。 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会被浮游生物误食,然后通过“浮游生物→小鱼→大鱼→海鸟/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可能随着海产品进入人类体内。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近海海产品中,已有85%检测出微塑料成分,而这片“塑料新大陆”,正是太平洋微塑料扩散的重要源头。 面对这一现状,我国没有像美国调侃的那样“争夺归属权”,而是率先展开治理行动。 2020年,我国启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专项计划”,在长江、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设置垃圾拦截装置,仅长江口的拦截站,每年就能阻止约1.2万吨塑料垃圾入海。 同时,我国科研团队联合荷兰、加拿大等国的环保组织,研发出新型海洋垃圾清理设备。 这种设备能像“海洋吸尘器”一样,自动识别并收集塑料碎片,目前已在“塑料新大陆”边缘海域投入试用,单次作业可收集50吨塑料垃圾。 国际社会也逐渐意识到,海洋塑料污染没有国界,单靠一国之力无法解决。 2022年,在我国推动下,“太平洋塑料污染治理联盟”成立,中日韩、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加入,共同制定了“源头减量-海上清理-回收利用”的三步走方案。 比如日本负责研发可降解渔具,减少渔业塑料垃圾;美国投入资金优化港口垃圾回收系统;我国则主导微塑料监测技术的共享,为各国提供统一的检测标准。 这些合作虽然刚起步,但已让这片“塑料新大陆”的扩张速度放缓,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该区域的塑料垃圾密度较2020年下降了12%。 不过,真正的治理难点,在于改变人类对塑料的过度依赖。 这片“塑料新大陆”的形成,本质上是全球塑料消费与回收体系失衡的结果:全球每年生产的4亿吨塑料中,只有9%被有效回收,其余要么被填埋,要么流入自然环境。 我国从2021年开始实施“禁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吸管等。 在海南、云南等省份,甚至推广“无塑景区”“无塑社区”,用竹制品、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这些举措看似微小,却在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主要信源:世界观·谜案追踪丨神秘“第八大陆”上的“垃圾群岛”——2022-11-21 10:26·国际在线 学习时报——全球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丨“第八大陆”:棘手的大太平洋垃圾带事件
现在有些日本人骂起祖宗来比中国人还狠:“当年要是见好就收,现在说不定能混成联合国
【1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