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中国允许逮捕非法坐滩人员,小马科斯坐不住了,东盟多国表态。2025年6月15日,中国海警机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正式生效,这项规定允许海警登船检查并拘留涉嫌违法的外籍人员。 南海这片海域自古以来就是多国利益交汇之地,领土主张重叠复杂。 菲律宾早在上世纪末就把一艘旧军舰搁置在仁爱礁上,作为实际控制点,此后定期组织船队运送补给,不仅限于生活必需品,还包括建筑材料,意图强化设施。 多年来,中菲双方围绕补给问题进行多次磋商,曾达成临时口头安排,允许有限物资通过,但菲律宾屡次调整策略,导致协议难以持续。 例如,2023年初,菲律宾船队报告遭遇干扰事件;同年晚些时候,双方商定短期模式,仅执行一次便中断;进入2024年,又探讨新机制,菲律宾却很快更换谈判人员,让他提前结束职务。这些变动加剧了海上对峙。 美国持续提供援助,帮助菲律宾提升海岸能力,包括资金投入和多国海上训练。 东盟成员则注重区域平衡,印尼提出争议海域共同资源开发,马来西亚领导者强调通过协商化解分歧,避免外来势力介入。 中国依据海洋法公约维护权益,早年加入并履行条款。新执法条例出台前,海警已采用卫星和无人设备监测,确保海域活动有序。 中国海警行政执法程序于2025年6月15日正式实施,该规定授权海警对涉嫌违规船只进行检查,并扣留相关外国人。 仅两天后,仁爱礁周边出现菲律宾运补船只,一艘补给船携带两艘充气艇靠近,目标是向搁浅军舰提供物品。 中国海警通过雷达发现后,迅速采取行动,派出巡逻艇阻挡。过程中,菲律宾船只发生碰撞,导致部分武器被收缴,包括八支美制步枪。 菲律宾方面反应强烈,马科斯次日在军官学院发表讲话,强调维护国土完整,虽未直指但指向明确。 6月24日,菲律宾国防部长公开批评中国规定不符合海洋法公约,侵犯主权权益。 东盟国家随之回应,印尼重申重叠区域共享开发理念,马来西亚总理主张对话处理,反对外部力量参与。 中国立场基于国际公约,坚持海上秩序维护,新规属于常见国际实践。 菲律宾这些年试图长期占据礁盘,但中菲先前君子约定常遭违背,这次事件进一步凸显补给难度增大,海警执法更具系统性。 事件爆发后,菲律宾多次尝试补给行动,但中国海警加强巡逻,利用先进技术全程监视,成功阻拦违规行为。 2025年7月,菲律宾海岸船在黄岩岛附近快速接近中国船只,距离不足百米,被有效驱离。美国拨款800万美元升级菲律宾海岸装备, 2024年8月,美加澳菲开展南海联合训练,以保障航行名义进行。中国外交机构回应菲律宾多次发布会展示图片的指控,指出对方先有挑衅举动。 中国与东盟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2025年4月菲律宾主持会议,目标2026年形成具约束力文件。 印尼与中国就争议区开发达成初步共识,马来西亚坚持谈判路径。中国海警保持高度警惕,军队南海常规巡航。 菲律宾补给努力接连受阻,武器丢失引发国际关注,马科斯国内面临压力,坚持原有主张,但南海活动空间缩小,经济影响扩大,渔业出海受限,居民生计受损。 南海争端由来已久,中国新规旨在规范海上行为,却引发菲律宾强烈反弹。 马科斯政府推动补给,但多次失败凸显现实局限。东盟各国倾向和平协商,避免冲突升级。 美国援助虽增强菲律宾能力,但未改变基本格局。行为准则谈判进展缓慢,各方需平衡利益。 中国坚持公约原则,维护权益同时推动对话。菲律宾渔民出海减少,经济压力增大,凸显争端对民生影响。 印尼和马来西亚表态显示区域共识,强调内部解决。未来局势取决于磋商深度,若能达成共识,或缓解紧张。 冲突后,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美国重申盟友义务,提供更多军事资金。 菲律宾国防部长多次指责中国行动,中国则强调自身权益合法。 东盟峰会讨论南海问题,马来西亚呼吁加快准则制定。菲律宾内部舆论分化,一些声音质疑激进策略。 印尼提出联合开发模式,获部分认可。中国海警新规明确程序,提升执法透明度。 菲律宾补给船事件暴露问题根源在于历史主张分歧。区域稳定需各方克制,推动多边机制。 回顾事件,中国新规生效即遇挑战,菲律宾行动受阻,东盟表态温和。马科斯讲话虽坚定,但实际效果有限。 南海资源丰富,争端影响贸易航线。各国需基于事实对话,避免外部因素放大矛盾。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下,准则谈判是关键路径。 菲律宾经济损失提醒,持久对抗无益民生。印尼马来西亚观点代表东盟主流,优先区域自治。
据8月29日,菲律宾媒体《马尼拉时报》报道,菲律宾外长拉扎罗昨天在菲律宾议会作证
【9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