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当一男子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即便拿起剪刀,直接冲向了毛主席的

万物知识局 2025-08-30 10:18:49

1976年9月9日,当一男子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即便拿起剪刀,直接冲向了毛主席的房间,当他来到毛主席的身旁后,虽然一滴泪都没有掉落,可接下来的一个细微举动,却让毛主席身旁的所有人都泪流满面,这个人究竟是谁?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当噩耗传来,周福明手里的那把竹梳子“啪”地掉在地上,他只觉得天塌了,脑子也空了。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泪流满面,唯独他,这个陪伴了毛泽东17年的理发师,脸上没有一丝泪痕,他默默捡起梳子,转身拿起自己的剪刀,走向那个他再熟悉不过的房间。   一场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的“理发”开始了,这大概是他职业生涯里最艰难,也最神圣的一次工作。   其实,周福明理发这门手艺的根,在江苏扬州,那里以“三把刀”闻名,理发刀正是其一,周福明从小就学这门手艺,长大后更是有了“青年标兵”的称号。   1959年,二十多岁的周福明接到一个特殊任务,区委书记让他去给一位“贵客”理发,只叮嘱他带好自己的工具。   他当时还不知道自己要见的是谁,只是默默的跟着走,直到李银桥把他领进门,他才明白自己要为谁服务。   那一刻,屋外是冬天,他心里却紧张得冒汗,手都有点抖了,毛泽东看出了他的局促,主动和他聊天,问他叫什么,是哪里人,一番家常话下来,周福明的心定了,手也稳了。   不到20分钟,一次完美的理发,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南海的大门,他成为了毛泽东的御用理发师。   在北京的17年里,理发通常每周2次,毛泽东喜欢在工作和读书的间隙理发,周福明就练就了一身轻手轻脚的功夫,整个过程安静得几乎没有声响,生怕打扰到他。   他的技艺,早已不限于剪刀,为了让主席更舒服,他首创了用热毛巾敷头的方法,为了找到最趁手的工具,他会精心挑选最好的竹梳子。   这份细致,慢慢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毛泽东的香烟在潮湿天气里变软,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小熏箱来烘干。   他发现主席习惯在床上批阅文件,但床边桌子高了大概10公分,很不方便,于是,周福明自己设计,动手做了一张高度正好的小书桌,下面还贴心地加了个“脚蹬”,这张桌子深得喜爱。   后来毛泽东去外地出差,好几个住所都复制了这张特殊的设计,他的“技艺”,早已从理发,变成了一种无声的关怀和守护。   所以,在1976年那个天塌下来的日子里,他选择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告别,遗体已经开始僵硬,正常操作根本不可能,他只能变换着各种姿势,为了整理鬓角,他双膝跪地;为了修整后脑和耳后,他甚至侧身躺在伟人身旁。   汗水一滴滴落下,浸湿了他的衣服,他却浑然不觉,全神贯注,那3个小时,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举行一场只有他自己懂的仪式,将17年的敬意与情感,全部倾注在剪刀之上。   当他终于完成,站起身时,他看到的是一张安详的面容,仿佛只是睡着了。   从那以后,周福明再也没有给任何人理过发,那把剪刀承载的记忆太重,已经无法为第二个人举起,组织安排他去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做文书,后来又去管理毛泽东故居。   他像过去一样,一丝不苟地擦拭家具,整理书籍,甚至亲自修补院子里的石板路。   1996年退休后,周福明生活简朴,时常参加纪念活动,珍藏着和老同事们的合影。   2022年4月4日,这位87岁的老人于北京逝世,他曾说,这辈子最难的有两件事,一是第一次见到主席,二是最后送别主席,一把剪刀,连接了开始与结束,也定义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望。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毛泽东主席生前理发师周福明去世,享年87岁

0 阅读:1198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