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湘西会战正打到最惨烈的关口,150个鬼子身绑百斤炸药,贴着武冈城

万物知识局 2025-08-30 10:15:00

1945年4月,湘西会战正打到最惨烈的关口,150个鬼子身绑百斤炸药,贴着武冈城墙拉响导火索。

那年湘西,空气中满是硝烟和桐油混合的刺鼻味道。

而武冈城下血肉横飞的厮杀,成了整个湘西会战最惨烈的一幕。

当150个日本兵背着上百斤炸药往城墙扑去时,守城的74军士兵就知道,这帮鬼子是铁了心要拿人命堆出一条血路。

城墙被炸开的瞬间,刺眼的火光在空中亮起,74军士兵明白这一天终是到了。

74军军长施中诚拿起汤姆逊冲锋枪就往缺口冲,其他士兵一同往前冲去。

护城河上漂的那层油花泛着诡异,那是皮肉烧化后渗出的脂肪。

但没人顾得上恶心,因为下一波鬼子已经踩着同伴焦黑的尸体往上爬。

实际上,小鬼子之所以如此拼命只因此地是在他们重要要道上。

那年太平洋上的美军把日军揍得找不着北,可冈村宁次还想着在中国战场翻盘。

于是,他调了十万精锐攻向湘西,地图上标红的终点正是芷江机场。

那里停着四百多架中美战机,每天起飞轰炸日军补给线的动静,比闹钟还准。

然而,武冈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偏偏卡在通往芷江的咽喉要道上,日军直接发起进攻。

好在明朝嘉靖年间修的城墙这会儿派上大用场。

糯米浆混着桐油浇铸的砖石硬得离谱,日军75毫米山炮砸上去就留个白印子。

城里四百守军刚换装美械,火焰喷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架在城垛上,老百姓扛着煮烂的糯米浆跟着瓦匠补墙缝。

看到老百姓的举动,日军直接气的张口大骂,他们原计划三小时拿下武冈,结果打了八天城墙依然稳固。

但话说回来,芷江机场的重要性不止在军事地图上,它位于雪峰山坳里。

跑道尽头停着P-51野马和B-25轰炸机,它们往东能炸衡阳的铁路枢纽,往北能扫射汉口码头卸货的日军运输船。

东京大本营的参谋们算过一笔账,芷江起飞的飞机每个月能炸沉他们两万吨物资,相当于五个师团的补给打了水漂。

倘若不能攻下,那么一切都白费,正是基于这一点,冈村宁次索性把冲绳战役预备队的45架战机调来湘西。

奈何他还是将事情想的过于简单,45架战机结果刚进湖南就被中美空军攻下来二十多架。

再反观雪峰山的地形也让日军吃尽苦头。

116师团的步兵背着三十公斤装备在悬崖边上爬,头顶是74军的迫击炮,脚下是湍急的水。

109联队好容易摸到龙潭镇,却发现国军51师早把山头工事修成了马蜂窝,中美飞机的燃烧弹把山谷烧得像熔炉。

有个日军中队长在日记里写:“子弹从四面八方飞来,我们像被关在铁桶里挨揍。”

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玩的是“请君入瓮”的把戏,放日军钻进雪峰山的口袋阵,再用美械师的炮火封口。

最绝的是芙蓉山阻击战,19师一个营卡在悬崖边的隘口,日军两个大队轮番冲锋,最后逼得鬼子兵跳崖逃生。

战后清点战场,光是日军军官的指挥刀就缴了十七把。

不可否认的是,湘西的老百姓在这场战斗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邵阳的游击队专挑夜里炸日军卡车,溆浦的猎户带着国军抄山路包抄。

有个叫萧健的共产党员领着自卫队摸到日军阵地后面,一锅端了鬼子炮兵观察所。

正是这些零零碎碎的袭扰,把日军后勤线扯成了破渔网一般。

等到5月樱花谢了,日军终于撑不住,109联队在雪峰山里饿得啃树皮,116师团撤退时被18军截住,山路上满是丢弃的九二式重机枪。

冈村宁次在南京接到战报时,一拳打在墙上,他赌上老本的豪赌,竟赔掉了两万八千条性命,关键连芷江机场的边都没摸着。

八月份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湘西,芷江机场成了受降地。

那天来洽降的日本军官紧张得飞错航线,还是中国飞行员开着P-51把他押到跑道。

机场俱乐部墙上挂着雪峰山作战地图,代表日军的红色箭头永远停在了武冈城墙外。

如今站在武冈古城墙上,还能找到当年炸塌又重修的那段砖石。

护城河早就没了硝烟味,偶尔有游客的矿泉水瓶漂在水面,阳光下晃出的光影,让人恍惚间又看见1945年春天,那些在战火中凝固的瞬间。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中日最后一战——雪峰山会战》 中国经济网《浴血奋战 气壮山河》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