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两男子去寺庙偷东西,不偷金佛也不偷功德箱,专门扒寺庙里的灰,3个月扒了446斤灰,被抓起来判了8个月,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末到2025年初,福建发生了一起让不少人哭笑不得的案件:杨某某和周某某,在短短三个月里,跑遍了厦门和泉州的多个寺庙,不为香火祈福,只为香炉中那些烧剩下的“金灰”,最后,两人分别被法院判处八个月有期徒刑,这个案件迅速引发热议,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香灰也值钱?偷这个也犯法? 其实,这可不是普通的香灰,在福建不少地方,有一种独特的祭祀习惯,人们在烧纸时,往往会用到一种表面裹了金属粉的金纸或锡箔纸,这些纸张在燃烧过程中,纸质部分成了灰,但金属成分却不会完全燃尽,会以微粒或碎屑的形式残留在灰烬中,这些残渣混在一起,就是所谓的“金灰”,听起来很不起眼,但经过筛选、熔炼之后,能提炼出锡或者铝等金属,用于工业用途,回收商愿意收,一斤能卖二十多块钱,而杨某某和周某某,正是盯上了这一点。 两人并没有一次性“大干一票”,而是选择了“细水长流”的方式,每次作案都选在人少、天黑、寺庙快关门的时候,他们带着麻袋、网兜,悄悄溜进香炉附近,快速装灰,然后骑车溜走,从表面上看,这种行为既不破坏佛像,也没动功德箱,甚至连香火都没碰,但他们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而且干得不少,短短几个月,杨某某偷了282斤金灰,周某某也装走了164斤,合起来,446斤,被他们卖给了不知情的回收商。 刚开始,寺庙方面并没有察觉,香炉的灰本来就需要定期清理,少一点、多一点,很难引起注意,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了,工作人员发现,香炉灰的消耗速度明显不对劲,有时候一夜之间灰就没了,还有的时候香炉里被人“补灰”,形迹非常可疑,于是,监控开始被调取,警方介入调查,很快,杨某某和周某某就被追踪到案。 根据厦门市价格认证中心的评估,杨某某所偷金灰的总价值为6208元,周某某为3389元,虽说这两笔数目都不算天文数字,但根据法律规定,盗窃金额一旦达到3000元,就属于“数额较大”,已经构成盗窃罪,更何况,周某某还是个累犯,有前科,在量刑时也必须从重处理,最终,两人都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 这个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除了事件本身的荒诞性,还因为它触碰了很多人对“财产”概念的模糊理解,在大众印象中,香灰看起来像垃圾,谁扔谁烧的,怎么还能算“财产”?但从法律角度来看,香灰一旦投入寺庙的香炉,就已经转化为了寺庙的财物,就像餐馆里的剩饭剩油,虽然是废弃物,但仍然属于餐馆;又比如路边的共享电动车,即便坏了,也不能随便拿回家当废铁卖,只要是有主之物,无论其价值高低,都受法律保护。 许多人对这起案件感到惊讶,甚至不解,觉得“偷灰”判刑过重,但法律的逻辑并不基于“值不值钱”,而是看“是不是你的”,只要是别人的合法财产,无论是金银珠宝,还是灰尘碎屑,只要偷到一定金额,都可能构成犯罪,这种普适性正是法律的底线所在,法律不是保护“贵重物品”的工具,而是保护“所有权”的制度。 案件也暴露出另一个现实问题:寺庙的管理漏洞,一些小庙地处偏僻,香火不旺,夜间基本无人看管,监控设施也不完备,这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这类“香灰盗窃”案件并非孤例,过去几年,功德箱被撬、佛像金箔被刮的事件屡有发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寺庙疏于管理,加上法律意识淡薄,才让小偷得手。 这起盗灰案虽然金额不大,但提醒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现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财产的边界越来越细致,法律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全面,不再是“偷金子才算偷”,而是“只要不是你的,你就不能动”,哪怕是一撮灰,只要属于别人,就不能擅自取走,更何况,这些灰背后承载的,是人们对神明的敬意,也是寺庙日常运营的一部分收入。
我朋友说,在一个寺庙里遇见一个女生,只一眼就沦陷了。只见她与她妈妈来寺庙许愿,
【77评论】【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