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群革命小将打着“打倒鬼神论”的口号挖了《聊斋》作者蒲松龄的墓!打开

文山聊武器 2025-08-31 20:35:44

1966年,一群革命小将打着“打倒鬼神论”的口号挖了《聊斋》作者蒲松龄的墓!打开棺椁后,发现棺内合葬一男一女,一具遗骨头枕一部古书而眠,不见金银寒酸至极! 蒲松龄1640年出生在山东淄川一个商人家庭,家里本来有点底子,但父亲做生意赔了本,从此转而让孩子们读书。他从小跟着哥哥学认字,常常在屋里抄古文,纸张用得旧了还舍不得扔。少年时候,蒲松龄借着邻居的灯火苦读,蹲在窗边听别人上课的声音,坚持自学。19岁那年,他考中了童生,次年娶了刘氏,两人住在简易的土房里,下雨天屋顶还漏水。婚后,他继续准备科举,20岁中了秀才,村里人都觉得他前途亮堂,有人过来拍肩膀道贺。 之后几十年,蒲松龄反复去济南参加乡试,每次背着干粮走长路,路上灰尘大,脚上起水泡。考试坐在小号舍里,写策论时墨汁溅到纸上,可就是没中举。30岁以后,他开始在村塾教书,学生们围着低凳子念经书,他批改作业时烟尘呛人。空闲时候,他帮当地有钱人写碑文贺词,弯腰在桌前用毛笔写,写完换点小米布匹扛回家分给家里人。 中年阶段,蒲松龄开始收集民间故事,坐在树下听路人讲奇闻,用纸片记下来。这些笔记慢慢攒成《聊斋志异》,他用小字抄在纸上,堆在桌角。晚年他还写诗,1715年1月,除夕前写了最后几句,笔尖抖着划过纸。三周后,他去世了,享年76岁,和妻子刘氏合葬在淄川蒲家庄东南坡上,坟头就用土盖着,没立碑。 蒲松龄一辈子没考上更高的功名,只能靠教书和写应酬文维持家计。他19岁中秀才后,连续参加六七十年的科举考试,都没过关。年轻时,他在家乡设摊,换茶水听过路人说鬼狐传说,这些成了他小说的素材。《聊斋志异》里有491个故事,里面狐仙鬼怪都带着人间味,比如聂小倩帮书生洗衣缝补,画皮妖讽刺权贵。书里“官”字用了1600多次,“冤”字379处,反映了社会问题。 他的诗词记录了穷苦日子,康熙九年落榜后,他在济南客栈墙上题诗,表达失落。五十一岁又没考上,他写得意疾书回头大错这类灰暗句子。除夕前,他写三百余辰又一周,团圆笑语绕炉头,透着对家庭的眷恋。蒲松龄死后,墓地简陋,埋在山坡上,没人注意。 1966年夏,淄川蒲家庄东南坡,一棵老杨树上缠着白布,风吹过布条晃动。十来个年轻人拿着铁锹镐头,围着一个土包,领头人攥着报纸,上面有破除封建的标题。他们开始挖土,铁锹插进泥里抛出土块,几小时后坑深了,露出墓室三合土封顶。 他们用撬棍翘开封顶,尘土冒出,有人咳嗽。合力抬开棺盖,黑朽薄棺露出来,气味散开。棺里两具白骨并排,男骨头枕厚古籍,女骨偏向男骨。陪葬品有几枚石印,刻着蒲松龄名字;铜手炉变形,有刮痕;铜灯基座扁平,黑垢残留;砚台有裂缝;玻璃烟嘴断裂,木杆烂了。没有金银珠宝,棺底空空。 年轻人翻找棺底,没找到值钱东西,有人摇头。领头人示意砸棺,木屑散开,骨骼搅乱。他们用草席裹白骨,拖出扔到乱坟堆,任日晒。 蒲松龄的墓被挖开后,发现里面合葬的是他和原配刘氏,这在蒲氏宗谱第七卷有记录。棺内贫寒,唯一古书不是《聊斋志异》,而是普通书籍,陪葬品就那些日常用品。四枚印章被扔掉,后来捡回。骨头扔在野外,当天夜里,蒲松龄十三代孙蒲章俊摸黑上山,捡起骨殖抱回菜园埋了。 1980年,当地清理墓中物品,包括四枚印章铜手炉等,擦干净放进玻璃柜。印章组合像狐狸,裂纹还清晰。蒲松龄纪念馆在淄川蒲家庄,故居修缮后开放,展厅摆着这些东西,墙上挂画像标年生卒。

0 阅读:139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