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湖自尽于北京西城太平湖,在投湖自尽前,他特别舍不得自己最疼爱的孙女,在出大门前,他走到院子中间,把唯一的孙女小月叫出来,小月刚刚三岁,老舍郑重地向自己的孙女小月说:“和爷爷说再见”,而这也是他在世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 老舍本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满族旗人家庭。父亲早逝,家中陷入贫困,母亲靠给人洗衣维持生计。他九岁时得到资助进入私塾学习,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小学校长,1922年加入基督教。1924年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创作小说。回国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1930年与胡絜青结婚。1937年抗战爆发,他南下武汉参与救亡活动,在重庆北碚担任文协会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这些经历让他从贫困中崛起,成为知名作家,作品如《骆驼祥子》和《茶馆》反映底层民众生活。你觉得这些早年奋斗如何影响他后来的选择? 老舍童年住在小羊圈胡同的草棚,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穷到连完整袜子都没有。母亲咬牙供他念书,他靠天赋和勤奋改变命运。师范学校期间,他课余埋头阅读,毕业后在小学管理事务。伦敦时期,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创作出多部小说。回国教学时,他讲解文学知识。结婚后与妻子共同生活。抗战时他独身南下,留下妻儿侍奉母亲。重庆工作期间,他处理文协事务。这些细节显示他一生在教育和文学间平衡。你认为这种坚持在面对压力时会起到什么作用? 老舍抗战后期在重庆遇到赵清阁,两人合作剧本如《桃李春风》。胡絜青1943年带孩子抵达重庆,老舍安排她们暂住旅社后接回家。赵清阁远走上海,老舍追至黄浦江畔。胡絜青尾随而至,最终赵清阁断绝联系。老舍回到妻子身边,但家庭裂痕已生。胡絜青后来对子女说父亲心里那团火烧给别处了。这些事件暴露婚姻中的矛盾。你觉得家庭关系如何在人生后期放大影响? 老舍1949年后在北京定居,担任文联主席,继续创作。1966年8月23日他参加批斗会,次日清晨出门。那天他特别舍不得三岁孙女小月,出门前走到院子中间叫出她,郑重说那句话。这是他最后的话语。随后他前往太平湖。这些事实基于档案和回忆录。 老舍出门后抵达太平湖畔,坐在柳树下膝上摊书。从清晨到夜幕,他保持不动。管理员巡视时注意到他,但未干预。次日工人在湖心捞起遗体,穿着白袜白底鞋,怀抱浸水书籍。验尸报告显示胃内无食物残留,遗体有旧伤痕无新伤。书籍折痕在特定页。 遗体停放在湖边棚子,胡絜青带子女匆匆查看后离去,脸上无悲恸。邻居忆前夜他满身伤痕回家敲门,门未开。他在门外站立后离开。遗体火化,骨灰未保留。1978年家属领到骨灰。胡絜青2001年逝世前未解释过往。赵清阁得知死讯后持续祭拜三十四年,遗物有合影。这些后续基于家人和友人回忆。
1982年,河北一位老太太咽气前,再三叮嘱儿子,你记住:“等我死了,无论你看到了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