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个国家有个特点,它的主要统治阶级犹太人,对华裔一直非常警惕。为啥呢?犹太人在欧洲待了几千年,很多欧洲人其实都带点犹太血统。只要某个欧洲移民的大科学家或者政治家祖上沾点犹太人的血缘,犹太圈子就会大肆宣传,说这人是犹太人。说白了,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大家觉得犹太人和文明是划等号的,从而给他们的统治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美国科学史上总有一些名字响当当,但另一些关键人物却像被擦掉一样?想想那些华裔科学家,他们的贡献明明摆在那,却总被推到角落。 五十年前,一位华裔科学家提出了至关重要的架构思路,他的公司也曾被誉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核心”。但很快,随着资本的并购和话语权的转移,他的研究成果被他人接管,而他的名字逐渐消失。 讽刺的是,正是这项技术为后来的互联网奠定了地基,却几乎没有人再记得最初的设计者。 1930年代,另一位华裔物理学者率先发现了反物质存在的迹象。 但等到诺贝尔奖颁布时,奖项却落在了一位验证实验的欧洲学者手中,后者的名字被铭刻进科学殿堂,而最初提出理论和实验思路的华裔,却被淹没在长久的沉默里。 如今,当人们重新追溯科学史时才会发现:许多关键性的节点,并不是没有华裔的印记,而是这些印记被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 科学本应以贡献论英雄,但实际的评判标准往往掌握在权力者手中。谁能定义“贡献”的重量,谁就能垄断历史的书写权。 自20世纪以来,犹太学者在科学叙事中占据中心地位,这不仅是个人成就的问题,更是一种群体合法性的建构。 如果华裔科学家的名字频繁出现在重大突破中,这种单一中心的叙事就会受到冲击。于是,华裔的存在往往被有意压低,哪怕他们确实在关键时刻提供过不可替代的突破。 美国对华裔科技人才的“接纳”看似热情,但很多时候只是出于竞争压力的权宜之计。 冷战时期,美国需要在太空竞赛中占据优势,于是欢迎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进入核心实验室;而在21世纪的科技对抗格局中,华裔的研发力量同样不可或缺。 可是这种需求往往是阶段性的,一旦竞争缓和,这些人才也可能像前辈们一样,被逐步“清除”出主流叙事。 数字化时代,这种“抹除”甚至更加彻底。互联网可以放大一个人的影响力,也能在短时间内删除他的全部痕迹。 华裔科学家近年面临更多压力,调查显示他们被种族针对,影响职业。犹太影响从早就有,20世纪初爱因斯坦来美,犹太社区热捧,推动犹太复国主义事业,但华裔移民常被疑。 科学该公平,但现实是权力游戏。华裔出力多,认可少,这不只历史问题,现在还继续。想想那些被遗忘的名字,他们的突破本该改变世界观。 但过滤器在手,权力者定义历史,华裔未来取决于打破这套,但难。
美国这个国家有个特点,它的主要统治阶级犹太人,对华裔一直非常警惕。为啥呢?犹太人
古凌国际
2025-09-01 13:41:11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