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地区佛教复兴有着哪些因素的影响? 唐宋年间吐蕃王朝该地区“群雄割据”,并处在奴隶制转为封建制的关键期。 新王室势力为牢固自身统治,需要宗教为其效劳,于是便遣很多人去往印度请高僧,以此作为弘佛之手段。 该行为另一角度看促进吐蕃地区佛教复兴,被叫后弘期。后弘期有两个路径,分别为“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 关于下路弘法。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山南地区出现新势力,即意希坚赞,他从前、后藏选出代表,而后将这些人派至佛教发达的多康进行佛教学习。 学成归来后大兴工程、传播佛教,众多人皈依佛门,至公元十世纪末期,其规模已经恢复。 关于上路弘法,时间与下路弘法相似。阿里地区新势力——意希沃也开始弘佛行 动。遣数十人往印度求教佛法,其中的代表仁钦桑波返回时邀来佛陀波罗等名僧,一并带回还有数部经典、怛特罗。 回藏后大修庙宇,翻译佛家教义。据统计,从显宗看,译经17部、论33部;从密宗看,怛特罗被译百余部。此时的藏传佛教历经百余年“空窗期”终于重获新生。 回首这时期,不同人去往不同的地方师从不同的名僧,回藏后所领悟的奥义也各 有不同,逐渐在藏传佛教这棵“大树”上衍生出很多“分支”,在当时藏传佛教有几个很有实力派别。 众多派系里,萨迦派实力较强,是昆氏家族规模异常大的派别,有教法的讲说与修习两个部分,其特点在于博采各家之长,贡噶坚赞甚至由于学识非常广博,被称班智达,使得萨迦派的名望空前高涨。 蒙古人与藏传佛教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其 中西夏是二者建立联系的重要媒介。 1205-1227年蒙古与西夏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成吉思汗及他代表的蒙古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了解,成吉思汗在征战中开始了解藏传佛教。由此可见“西夏是西藏文化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交流之重要桥梁。 当时在西夏活动的一些西藏僧人北上蒙古草原,开创了西藏与蒙古交往的先河,为元朝藏传佛教的发展打下基础。” 此时蒙古人对藏传佛教的认知仅是停留在初步印象阶段。真正联系两方势力的,一般研究人员认为是在窝阔台汗时期开始的。该教的传入和蒙古军事行动不无关系。 1235年,窝阔台汗之子阔端镇守河西地区,从地理位置上讲阔端领地位于吐蕃地区东北部,此时吐蕃地区除了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外全部被蒙古军队所包围,按蒙古军队的彪悍实力攻下吐蕃只是时间问题,统一该地区自然是势不可挡。 当然,作为吐蕃地区最广大的底层劳苦人民也希望能有一个统一政权,从此有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 阔端的势力范围内信奉佛教者众多,因此王室领导人需要寻找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得道高僧来帮助他巩固势力范围内的统治。 在公元1239年,阔端遣大将多达那波重兵压境,期间多达那波对吐蕃地区的社会风土人情等进行了各方面的调查,了解了当时该地有能力的家族、宗教等有关情报。 参考文献 孟广耀等.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392.任宜敏.萨迦派在元代的特殊地位[J].浙江学刊,2005(2):32. 任宜敏.萨迦派在元代的特殊地位[J].浙江学刊,2005(2):32. (清)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62.
吐蕃地区佛教复兴有着哪些因素的影响? 唐宋年间吐蕃王朝该地区“群雄割据”,并处
淼旭看历史
2025-09-01 18:31:48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