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学子来华学习、海外人士来经商对唐宋时期的中国文化传播有着积极作用 宾贡进士

淼旭看历史 2025-09-01 18:31:53

域外学子来华学习、海外人士来经商对唐宋时期的中国文化传播有着积极作用 宾贡进士来自域外,本身就具有自己本国的文化储备,来华后又学习吸纳中华文化,在他们身上就能看到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同时域外学子在宾贡及第后,无论是留华为官还是回归本国,都能促进两国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宾贡进士的出现也反应了唐宋时期对域外之邦的文化吸引力。唐宋时期对域外之邦的文化吸引力,绝大部分不是因为军事震慑而产生的。 而是依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较为完善的封建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海陆贸易和开放包容的外交策略,深深吸引着海外人士来华经商、学习、求法。 这种吸引力促使海外国家纷纷来华,有助于中国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向外传播,对世界尤其是东亚诸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今人最早对朝鲜半岛来华宾贡进士研究,当推金毓黻先生,其在20世纪30年代著成的《渤海国志长编》中就已提出唐代在科举上存在有宾贡进士,并列举出来自渤海国的宾贡及第学子乌昭度,因其史料来源于《高丽史》,在其书中也就涉及到了新罗的宾贡进士。 到了20世纪50年代台湾学者严耕望在其《新罗留唐学生 与僧侣》一文中对唐代新罗来华的宾贡进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唐朝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中韩交流三千年》和《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中也都对宾贡进士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 此后众多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方向众多,主要涉及:对朝鲜半岛宾贡进士进行梳理;对宾贡进士的起源、发榜方式等方面的探寻;对宾贡进士中 个案研究以及对宾贡诗词的研究这四个方面。 以朝代为界限对朝鲜半岛入华宾贡进士进行梳理。关于唐代宾贡进士的研究, 主要有《唐代宾贡进士考》,该文先是对宾贡科的起源进行简略的介绍,然后对唐代在华及第的海外宾贡科学子进行大致梳理。 进而分析这些宾贡进士及第后的去向问题以及对中国和这些学子的所在国的文化交往做出的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的“宾贡”》,对在唐朝“宾贡”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宾贡是海外而来并有着与生徒、乡贡共同参加唐代科举的一种资格,并对唐代一些宾贡进 士进行列举,从而探讨宾贡制度对东亚文化圈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新罗留学生与唐朝“宾贡科”》中对唐代新罗的26位宾贡进士列表进行总结并标明了其 文献出处,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从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入唐新罗留学生的习业状况》中指出新罗来华留学生因宾贡制度的出现,其学习重点从典章制度到经史子集的转变,“宾贡及第、入朝为官”成为了这些留学生们的愿望。 《入唐新罗留学生研究》中介绍了唐代新罗留学生来华的历史背景,从善德女王时期的“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选拔出现后新罗学子来华的求学历程,最后总结归纳新罗留学生的到来对新罗和唐王朝的影响。 对于宋代宾贡进士的研究,主要有《10世纪中叶到11世纪初北宋与高丽王朝的友好关系》,文中对宋朝时期高丽的宾贡进士有简要提及。 而《宋代高丽宾贡进士杂考》对宾贡进士就有了更为详细的叙述,该文首先分析 了宋代高丽宾贡进士人数较少,持续时间短的原因,然后对“每自别试”是宋制而非唐制进行辨析,最后对当时贡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参考文献 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党银平:《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 杨希义:《唐代宾贡进士考》,《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中国唐史学会,1993 年。

0 阅读:0
淼旭看历史

淼旭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