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河北一 8 个月大的婴儿母亲离世,远嫁姑姑赶回娘家,只见孩子饿得快不行了,赶忙去求人给一口奶。而让姑姑没想到的是,这一举动会让侄子记一辈子。 河北沧州前秦村,有一户人家,儿媳妇因病离世,留下一儿一女,儿子才出生 8 个月,正是需要喝奶的年纪。 也许是母子连心,也许是饿的,孩子自从母亲离世后就整天整夜的哭,爷爷和父亲给他喂吃的完全喂不下去。 姑姑撩开破棉絮抱起孩子,小脸皱成一团,嘴唇干得起皮,哭都快没力气了。她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再耽误下去孩子就没了,揣着孩子就往村西头跑 —— 那住着刚生完娃的王婶。拍门的时候,姑姑的声音都带着颤:“王姐,求你给孩子喂口奶吧,再不吃就撑不住了!” 王婶开门看见这光景,也红了眼。她家娃才满月,自己奶也不算足,可看着怀里快断气的婴儿,没多犹豫就把孩子抱了过去。孩子含住奶头的瞬间,哭声一下子弱了,大口大口吞咽的样子,让姑姑蹲在地上捂着脸哭出了声。之后好几天,姑姑天天抱着孩子去王婶家,有时还捎上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算是一点心意。 这孩子叫建军,后来慢慢长大,姑姑总跟他说当年王婶是怎么救他的。建军记在心里,从十几岁起就帮王婶家挑水、割麦子,逢年过节第一个去给王婶拜年。有人说他太较真,不就是几口奶吗?建军听了就急:“那是救命的恩情,能忘吗?” 其实往深了想,当年建军能活下来,不只是王婶心善,更透着那个年代的无奈。1948 年的农村,没有奶粉,没有育儿院,女人生病没条件好好治,孩子没奶吃就只能听天由命。要是放在现在,有配方奶、有社会救助,哪用得着姑姑挨家挨户求奶?可也正是因为当年条件苦,那份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才更金贵 —— 没人图回报,就是见不得一条小生命没了。 建军后来把姑姑和王婶都养老送终,逢年过节还会在她们的牌位前摆上点心。他常说,自己这条命是两个人给的,得替她们多看看好日子。这种记恩、报恩的实在劲儿,比多少大道理都让人暖心。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是一张非常矛盾的照片!河北孟村当事女子结婚时的一个场景,这个洋溢着幸福笑容
【1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