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快咽气的赵丽蓉在家人的帮助下穿好寿衣,立好遗嘱,嘱咐儿孙们:“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要平凡地来,平凡地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0年7月17日清晨,赵丽蓉在病床上轻轻抬手,示意家人帮她换上那件十年前亲手挑选的藏青色寿衣。 大儿子盛福春强忍泪水整理衣领时,她用最后的力气嘱咐:“后事必须从简,咱就是普通老百姓。” 随后,她用红色铅笔在旧记事本上歪歪扭扭写下遗嘱:八万元存款分给六个孙辈读书成家,海淀区的房子归还铁路文工团,所有演出服捐给评剧院。 当子孙们围拢床边,她平静地说出最后一句话:“我很痛苦,但没遗憾了,就想安静地走。” 1928年天津宝坻的寒冬,喝着豆浆长大的女婴“老爱”在戏班后台睁开双眼。一岁被抱上戏台当“彩娃子”,六岁正式登台,十二岁拜师马金贵学评剧—赵丽蓉的童年浸透着油彩与汗水。 戏班漂泊的岁月里,她对着水缸练表情,冬天冻僵手脚仍坚持吊嗓子,硬是把“长相太素”的劣势扭转为塑造市井人物的独特优势。 1953年中李大婶一角让她崭露头角时,命运却接连重击:首任丈夫盛强在反右运动中猝死乡下,留她独自拉扯两个幼子。 再嫁小叔子盛弘后生下脑瘫女儿,散尽家财医治仍痛失爱女;57岁那年,第二任丈夫又因心脏病撒手人寰。 煤场捡煤核的寒冬里,她把苦难熬成舞台上的烟火气:“让人笑比让人哭更难,得把日子嚼碎了品出甜味。” 1986年《西游记》导演杨洁的一个邀约,让58岁的赵丽蓉化身车迟国王后走进千家万户。 三年后拍《红楼梦》时,不识字的老太太买来连环画,跟着红学专家听课,把刘姥姥演得连刘晓庆都笑场:“她不是演贵族,可这贫民老太太往后没人能超越。” 真正让全国观众喊“赵妈”的,是1988年春晚小品《急诊》。排练时她揣着止咳草药保温杯,高音处转身咳完再笑着继续:“观众等着呢,不能撂挑子。” 1995年《如此包装》排练现场,她被查出膝盖碎骨卡关节。医生要求卧床,67岁的她打着封闭针上台:“出现后果我自己担!” 当“麻辣鸡丝”跪地踉跄时,观众都以为是设计好的笑点,殊不知巩汉林在侧台看得手心冒汗。 次年《打工奇遇》需要题字,文盲老太太闭关三个月悬腕练书法,直播时“货真价实”四字挥毫而就。 最动人的是1999年《老将出马》,肺癌晚期的她咳血排练,把《我心永恒》歌词标成拼音硬背。登台前吸着氧还调侃喷雾药是“小喷气儿”,谢幕挥手成了永恒绝唱。 她离去那天的太阳雨里,八宝山涌来三万多群众。有人举着“司马缸砸缸”的台词牌,有人喊着“赵奶奶看路”,沈阳市民甚至联名请求保留遗体。 而灵堂正中的遗照,是她亲自挑选的朴素生活照—就像遗嘱强调的“不准收礼金,不准搞追悼会”。 二十五年后,“宫廷玉液酒”成了识别间谍的国民暗号,年轻人刷着《打工奇遇》弹幕喊“宝藏奶奶”,却少有人懂她棉袄里缝满止疼膏药的坚持。 最后一次登台前,她把奥斯卡奖杯模型放床头喃喃自语:“人这辈子像唱戏,有彩排没重播。” 如今再回味“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方知那是她用血泪熬出的人生哲学。从旧社会戏班丫头到人民艺术家,七十二年风雨没磨钝她的耿直。 确诊肺癌时安慰哭泣的子女:“范进八十中举,我才六十三,比他年轻呐!” 遗嘱里反复叮嘱孙辈“钱花正途”,就像《孝子贤孙伺候着》里那个掀棺材板的二小娘,始终用唐山人的倔强守护着生活本真。 或许她最伟大的作品,是把“老百姓”三个字刻成金匾,让每个平凡灵魂都照见自己的光芒。 信息来源: 央视网《赵丽蓉家庭——长子盛福春、次子盛大鸣》 央视新闻《人民艺术家赵丽蓉逝世20周年》 中华网《赵丽蓉逝世25周年 笑声与怀念依旧》
职场人的成熟,是从不咬边,认清自己的位置开始的[捂脸哭]公司研发部一小伙亲姥爷去世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