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日本网友的帖子,给我看愣了。 他说,中华帝国要是认真起来,沙漠都能给你干

苏柒小文 2025-09-19 14:01:21

刷到一个日本网友的帖子,给我看愣了。 他说,中华帝国要是认真起来,沙漠都能给你干成森林。 起初看到“中华帝国”这四个字,我还愣了愣神——这位网友大抵是对咱们的称呼有点模糊,咱们如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讲究的是人民齐心办大事,哪来什么“帝国”的说法?但转念一想,他话里的那份惊叹,倒是真真切切戳中了不少人心里的感受。 你去过库布其沙漠吗?十年前我去采访,车开在沙路上,轮胎碾过的地方扬起半人高的沙雾,路边偶尔能看见几丛沙蒿,歪歪扭扭地扒着沙子,风一吹就跟着打晃。当地的老牧民告诉我,那会儿春天刮沙尘暴,家里的窗户得糊三层塑料布,早上醒来,炕沿上能扫出半碗沙。 可现在再去瞧瞧?去年夏天我又跑了一趟,车窗外的景象差点让我以为走错了路。成片的沙柳和樟子松连成片,远远望去是浓得化不开的绿,风里带着草木的潮气,再也闻不到呛人的土味。牧民家的土房变成了砖瓦房,门口挂着“生态旅游接待户”的牌子,老太太坐在院子里摘沙棘果,笑着说:“现在沙子不敢来了,连鸟都往这儿飞呢。” 这哪是什么“干成森林”的大话?是一代又一代人啃硬骨头啃出来的。塞罕坝的那些老人,上世纪六十年代背着铺盖卷来的时候,手里就攥着两把铁锹、一袋树苗。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沙地里的坑刚刨开就冻上,他们就用开水浇,用手扒,树苗种下去,得天天扛着水桶去浇水,一趟就是十几里地。有个叫陈彦娴的大姐,当年才十七岁,跟着队伍在沙地里种了一辈子树,手上的老茧比树皮还厚,她说:“就想着,我种的树活了,我儿子接着种,我孙子再接着种,总有一天能把沙子拦住。” 有人说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话没错,但我总觉得,更藏着一股子中国人特有的“轴劲儿”。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就是认准了一件事,就一头扎进去,不管多难都不回头。就像甘肃民勤的治沙人,明明知道种下去的梭梭,可能一场大风就吹死大半,可他们还是年年种,年年补,把自家的庄稼地让出来种固沙植物,把孩子的学费省下来买树苗——他们说:“沙不治住,咱们的家就没了,这点苦算啥?” 那位日本网友大概只看到了沙漠变绿洲的结果,没瞧见这结果背后,是多少双磨破的鞋,多少双干裂的手,多少个在沙地里熬出来的日夜。这不是什么“突然认真”,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韧劲,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信念,是知道“要想活下去,就得跟沙子死磕”的实在。 你看啊,从塞罕坝的“荒原变林海”,到库布其的“沙漠变良田”,再到敦煌的月牙泉周边,那些人工种的胡杨渐渐扎下根——咱们从来不是靠什么“魔法”,是靠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一辈辈人的坚持。这份坚持,不是为了“威风”,是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子孙后代能有片干净的土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4
苏柒小文

苏柒小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