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孙聪是 1961 年生的沈阳人,打小在东北长大,1979 年考进北京航空学院,学的是雷达与导航专业。1983 年一毕业,他没选什么轻松的路子,直接扎进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 601 所,这一待就是几十年,把一辈子都绑在了战斗机设计上。 刚进所里肯定是从基础活儿干起,但他上手快,能力也突出,没几年就崭露头角。 1994 年当上飞机总体室主任,这位置可不是坐办公室签签字那么简单,得管着飞机整体的设计规划,小到一个零件的布局会不会影响配重,大到整机的性能指标能不能达标,都得他心里装着数、手里把着关。 1997 年又成了副总设计师,还兼着总体气动部部长,一边要抓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 —— 毕竟飞机飞得稳不稳、快不快,外形占了大半因素,一边还在北航读着硕士,愣是把工作和学习拧成了一股绳,两头都没耽误。 1999 年更忙,接着读北航的博士,学的还是飞行器设计老本行,同年就升了副所长兼第一副总设计师。 2001 年直接坐上了总设计师的位置,后来又兼任所长,这一路的晋升,没有半点水分,全是靠实打实的技术和项目经验堆出来的。 他从来不是那种只懂管行政的领导,一线研发的硬仗从来没落过。早年间就跟着团队啃歼 - 8Ⅱ 系列飞机的硬骨头,后来又牵头搞高新工程,在航空电子综合化系统那一块下了大功夫。 那会儿咱们的航空电子设备还比较零散,他带头把火控、飞行控制和发动机系统捏合到一起设计, 又把不同的电子设备整合进统一的系统里,硬生生把飞机的感知能力和作战响应速度提了一大截。 后来他成了歼 - 15 舰载机的总设计师,这活儿难度直接上了一个台阶。舰载机跟普通战斗机不一样,得扛得住航母甲板上那种 “暴力起降” 的冲击,还得适应海上高盐高湿的环境,零件很容易生锈失效。 这些难题没现成答案,他就带着团队泡在试验场,一次次调整设计、一遍遍做地面模拟,硬生生把这些坎儿都迈了过去。 到了歼 - 35,挑战就更大了。既要做到隐身,让雷达不容易发现,又得满足舰载机的特殊要求,还得兼顾航程、载弹量这些实战指标。这几项性能本来就有点互相 “打架”,比如隐身设计可能会影响气动布局,舰载的加固结构又会增加重量。 能把这些矛盾点平衡好,拿出一款性能拔尖的隐身舰载机,没有几十年在飞行器设计领域的深耕细作,根本办不到。 他搞研究从来不是浅尝辄止,早年间就盯着那些前沿预研课题不放。火 - 飞 - 推综合设计、先进航空电子综合化系统构型、隐身技术,这些现在听起来还很 “时髦” 的方向,几十年前他就已经带队在钻了。 那些年攒下的技术家底,不是用过就丢的一次性成果,而是变成了团队能继承、能迭代的经验,为后来的型号研发铺好了路。 别人忙工作可能会丢了学习,孙聪却把学历一路读到了博士,而且全是航空领域的硬核专业。后来他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带着年轻人做研究,把自己的经验手把手传下去。 这还不算,他还当过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为航空工业发声,提的建议都跟技术突破、人才培养这些实在事儿相关。 后来又成了中国航空学会舰载机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牵头规划整个舰载机领域的发展方向,这早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设计师,更是能定方向、带队伍的行业领路人了。 2015 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头衔可不是随便给的,得是在行业里做出过突出贡献、被同行公认的顶尖专家才能拿到。 但他没借着院士的头衔歇脚,2021 年又接了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委员,这技术跟隐身、电子对抗这些关键领域都息息相关,显然是还在盯着最前沿的技术方向使劲。 总有人说咱们的高端装备是 “突然冒出来的”,可查了孙聪院士的经历就知道,哪有什么突然,全是几十年的厚积薄发。 从刚毕业扎进 601 所的毛头小子,到能撑起中国舰载机半边天的总设计师,他经手的每一个型号、啃下的每一个技术难题、带出来的每一支团队,都是在为后来的突破打基础。 歼 - 35 能成为全球焦点,被那么多人关注,背后不是运气,是孙聪这样的人一辈子沉在一线,一点点打磨、一次次攻坚攒出来的底气。 这一查才真明白,咱们能有自己的隐身舰载机,能在航空领域跟上世界顶尖水平,靠的就是这样沉得下心、钻得进去、守得住寂寞的硬核人才。这种一辈子干好一件事,还干到世界前列的本事,真的越品越觉得震撼。 这种把国家需要当成自己目标,一路死磕到底的劲头,比任何光环都更让人佩服。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7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