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3日晚写道:“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成沉重打击。新规严禁向任何国家出口用于军事装备的材料或零部件,这在欧洲引发了地缘政治层面的震动。此外,全球汽车产业似乎是受冲击第二严重的行业。一辆普通燃油车的电动马达内可能装有40多块稀土磁铁,用于驱动刹车、座椅、方向盘、电动车窗等系统。电动汽车的稀土磁铁用量更大。” 要知道欧洲不少国家的军工企业,早就习惯了从中国采购关键材料,现在这条路被堵上,他们想找替代供应商可没那么容易。比如一些战机的精密零部件,中国产的不仅质量稳定,交货周期还短,欧洲自己造要么成本飙上天,要么技术上还差点火候。 更别说全球汽车产业,这次直接成了受冲击第二严重的行业。稍微懂点汽车的都清楚,现在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离不了稀土磁铁。一辆普通燃油车的电动马达里,随便一数就有40多块稀土磁铁,刹车系统要靠它驱动,座椅调节离不开它,就连方向盘转向、电动车窗升降,背后都有这些小物件在发力。 到了电动车身上,稀土磁铁的用量更是翻了番。毕竟电动车的驱动系统全靠电机,电机性能强弱直接影响续航和动力,而稀土磁铁正是提升电机效率的关键。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优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全球近80%的稀土磁铁加工产能都集中在中国,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轻易替代的。 之前欧洲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几乎把稀土磁铁的采购全押在中国身上。德国某知名车企去年光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磁铁,就占了其总需求量的65%。现在新规一出,他们要么赶紧找其他供应商,要么就得调整生产线,可不管选哪条路,短期内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 日本车企也没好到哪儿去,丰田、本田这些品牌的电动车车型,核心电机用的全是中国产稀土磁铁。有数据显示,日本车企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磁铁,价值超过20亿美元。现在突然断了稳定货源,他们不得不紧急联系澳大利亚、蒙古国的稀土矿企,可这些矿企大多只产稀土原矿,缺乏深加工能力,要想变成可用的稀土磁铁,还得经过复杂的提纯和制造流程,至少得半年到一年才能形成有效供应。 美国汽车产业同样面临困境。特斯拉上海工厂之前一直用中国产稀土磁铁,Model 3车型的电机里,每台都装有12块中国造稀土磁铁。现在要换供应商,要么从美国本土找,要么从欧洲进口,可美国本土的稀土加工企业产能有限,欧洲供应商的价格又比中国高30%以上,这无疑会增加车企的生产成本,最终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更关键的是,稀土磁铁的生产工艺相当复杂,从稀土原矿提纯,到制成磁铁毛坯,再到精密加工和镀层处理,每一步都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积累,早就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产品的磁性能、稳定性都远超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 比如中国某稀土企业生产的钕铁硼磁铁,最大磁能积能达到55MGOe,而美国同类产品最高才到50MGOe,差距一目了然。这种技术优势不是短时间内能弥补的,就算其他国家想加速追赶,至少也得3到5年才能达到中国现在的水平。 全球汽车产业链早就形成了高度依赖中国稀土磁铁的格局,现在新规打破了这种平衡,整个产业链都得重新调整。一些中小车企要是找不到替代货源,很可能面临减产甚至停产的风险。就连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最近都在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稀土磁铁供应短缺的问题。 再看军事领域,除了欧洲,美国军工企业也受到不小影响。美国F-35战斗机的发动机里,就用到了中国产的稀土材料制成的零部件,虽然不是直接进口稀土磁铁,但原材料依赖中国。现在新规限制出口用于军事装备的材料,美国军工企业要么就得重新寻找原材料供应商,要么就得修改设计方案,这无疑会拖慢F-35的生产进度。 之前美国为了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曾计划在本土建设稀土加工基地,可直到现在,真正投产的工厂寥寥无几。主要原因还是成本太高,而且环保要求严格,光环评审批就得耗上两年时间,短期内根本无法满足军工企业的需求。 这次中国出台新出口限制,其实也是出于国家安全和产业保护的考虑。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不能无限制地出口,尤其是用于军事装备的相关材料,更得严格管控。毕竟现在国际形势复杂,谁也不想让自己的核心资源,最终变成威胁自己安全的武器零部件。
很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稀土管制之后,无论是台积电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还是三星这样的国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