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表示,中美都已经释放了缓和局势的信号,中美双方都有意促成会晤!10月13日,联合早报援引专家的观点表示,中美经贸谈判仍有很大回旋空间,因为中美相互都能卡对方脖子,这是基本现实。中国把“稀土牌”作为威慑工具和筹码,新规严厉程度让国际社会“吓一大跳”,特朗普的反应也超出北京预期。 中国这么做,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向外界解释新规的初衷,尽量缓和之前紧张的局势,争取做到安抚市场情绪,而不是继续强化威胁姿态,毕竟真把关系闹僵对谁都没好处。 而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对美国尤其是特朗普来说,如果能和中国达成经贸协议,好处太实在了——中国要是能重新大量采购美国的大豆、波音飞机这些金额巨大的美国商品,特朗普面临的政治压力能一下子减轻不少。 要知道美国农民对大豆销路的抱怨声一直没断,波音公司也急需海外订单提振业绩,这些都是特朗普需要解决的民生和经济问题,所以他其实心里非常希望中美能尽快安排会晤,把这些事儿落到实处。 之前关税战的时候,美国大豆因为加税失去了价格优势,中国买家转头去买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美国大豆出口掉了一大块市场份额,农民意见特别大,现在要是能恢复对华出口,对特朗普争取农业州支持特别重要。 波音飞机也是同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航空市场,之前减少采购波音飞机后,空客趁机抢占了不少份额,波音急着要把失去的市场抢回来,这事儿也得靠中美经贸谈判推进。 中国这边也有自己的考量,虽然稀土管制有威慑力,但完全切断供应也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毕竟稀土产业链需要稳定的国际合作,合理管控而不是一刀切,才能既维护自身利益,又不让合作彻底破裂。 而且中美经贸关系牵连太广,真要是一直僵下去,中国相关企业也会受到影响,现在释放缓和信号,也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稳定的外部环境,毕竟做生意还是讲究互利共赢,总对着干不是长久之计。 特朗普这边其实也挺着急的,不管是为了未来的政治布局,还是当下美国经济的复苏需求,都需要和中国在经贸上找到平衡点,尤其是在大豆、飞机这些关键商品的出口上,中国的订单能解决美国不少实际问题。 之前双方谈崩的时候,美国农产品出口下滑、制造业订单减少,不少行业都在喊疼,现在有机会缓和,特朗普肯定不想错过,毕竟能拿到实实在在的订单,比空喊口号管用多了。 中国这边把话说得很清楚,稀土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就是怕外界误会,担心企业恐慌性囤货或者转移供应链,所以先把话说明白,既保留了谈判的筹码,又给了对方台阶下,这种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 美国那边也看明白了中国的意图,知道中国不是要彻底撕破脸,所以也愿意顺着这个台阶往下走,毕竟真要继续对抗,美国在稀土上的短板也会暴露得更明显——美国很多高科技产业离不开中国的稀土,真断供了损失更大。 现在双方都在往中间靠,中国解释稀土政策安抚市场,美国期待中国采购商品缓解压力,这种相互的需求正好成了促成会晤的推动力,毕竟谁都清楚,对抗没有赢家,坐下来谈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之前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对中美两国的经济、企业和民众都没好处,现在缓和下来,不管是美国农民等着大豆卖出去,还是中国企业希望稀土产业链稳定,亦或是波音等着飞机订单,都有了盼头。 特朗普心里肯定清楚,能促成中美会晤,并且拿到中国采购大豆、波音飞机的承诺,对他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政绩,既能安抚国内的农业和制造业群体,又能在经贸领域打出一张好牌,所以他才会这么积极推动。 中国这边也不亏,通过解释稀土政策,避免了国际社会的过度解读,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同时也为经贸谈判争取了更有利的氛围,毕竟在谈判桌上,双方都有让步和需求,才能谈得拢、谈得成。 现在看来,中美双方之所以都有意促成会晤,本质上还是因为相互之间有需要,中国需要稳定的外部合作环境,美国需要中国的订单缓解国内压力,而经贸谈判的回旋空间,也正是从这种相互需求里来的。 之前的“稀土牌”确实起到了威慑作用,但中国没打算一直用强硬手段,而是适时调整态度,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给了合作的机会,这种做法也让美国看到了谈判的希望,所以双方才会一步步朝着缓和的方向走。 不管怎么说,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经贸关系稳定对谁都重要,现在双方都释放出积极信号,有意促成会晤,这本身就是个好消息,接下来就看能不能在谈判中找到平衡点,让大豆、波音飞机这些商品的贸易重新回到正轨,毕竟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连出3招没镇住中国,美国要把事闹大,特朗普明白:不能再犹豫了最近这段时间,中
【13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