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警告:中国已养成了一个危险的新习惯,即低估美国的报复意愿和能力,纽约时报刊文,表示中国的出手表明,中国认为自己非常的自信,而且有实力,谁料美媒话锋一转援引专家观点表示,中国应该担心的是出招过猛,政府官员对特朗普会发起的强烈反击估计不足。 特朗普那边已经放话,11月1日起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这可不是简单的“加税”,而是在之前已经加过一轮的基础上再叠一层,等于给不少中国出口企业来了个“双重打击”。 咱们得先搞清楚,这“双重打击”到底有多狠。比如之前有些中国出口的电子配件,已经被加了25%的关税,现在再叠100%,相当于最终要按商品原价的125%来交税。这可不是小数目,尤其对那些利润本来就薄的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是把刀架在了脖子上。 要知道,中国不少企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相当高。就拿家电行业来说,有些企业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能到30%以上,还有些做家具、纺织的,一半以上的订单都来自美国。这些企业之前为了应对第一轮关税,要么自己消化成本,要么稍微提价,勉强还能撑住。 可现在关税直接翻倍还多,自己消化根本扛不住,提价的话,美国的经销商和消费者又不买账——毕竟全球能做这些产品的不止中国一家,越南、印度这些国家早就盯着这块市场了。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企业可以转做其他市场啊,比如欧洲、东南亚。但现实没那么简单。欧洲市场有自己的准入标准,比如环保、安全认证,要进去得花时间和钱做认证,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东南亚市场虽然近,但购买力和美国差远了,比如同样的家具,美国消费者愿意花100美元买,东南亚消费者可能只愿意花50美元,而且订单量也小,根本填不上美国市场的缺口。 还有些企业之前已经为美国市场做了专门的生产布局。比如有些服装企业,为了赶美国的圣诞季订单,每年夏天就开始备货,原材料、生产线都是按美国客户的要求定制的。现在关税突然加码,这些备好的货要么只能亏本卖,要么就得堆在仓库里。有个服装厂老板说,他仓库里现在堆着价值800万人民币的衣服,本来是给美国圣诞季准备的,现在关税一加,运过去根本卖不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货变成“库存”,连银行贷款的利息都快还不上了。 美国这边还在放话,说这次加税只是开始,要是中国不“让步”,后续还会有更多措施。有些美国专家甚至还在媒体上煽风,说“中国企业扛不住多久,用不了半年就会倒逼中国政府妥协”。可他们没看到,中国政府也在想办法帮企业应对。比如加大对出口企业的退税力度,帮企业找东南亚的代加工工厂,还有些地方政府专门组织企业去欧洲、中东跑展会,帮企业拓展新市场。 但话说回来,这些措施都需要时间才能见效。对那些现在就面临订单流失、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来说,每多等一天,压力就大一分。有个做五金配件的企业老板,最近已经开始裁人了,从原来的150人裁到了80人,他说“能撑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要是11月之后订单还没好转,可能只能关门了”。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美国加这么高的关税,自己也没捞到好处。比如美国的消费者,之前买中国的牛仔裤只要30美元,现在加税后可能要涨到60美元,最后还是得自己掏腰包。还有美国的零售商,比如沃尔玛、Target这些大超市,之前靠卖中国的便宜商品吸引顾客,现在商品涨价,顾客变少,业绩也跟着下滑。有数据显示,美国零售商协会已经向政府提交了抗议信,说“过高的关税最终会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买单,损害的是美国自己的经济”。 可特朗普政府好像根本没听进去这些声音,反而还在给中国施压。有些美国专家还在旁边煽风点火,说“中国低估了美国的决心”,可他们忘了,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现在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完善的产业链,还有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基础。 虽然短期来看,出口企业会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也在慢慢调整,比如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华尔街中文网认为,美国商界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180°转变,要求美国对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