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国校长说:“当孩子埋怨读书太苦太累时,给他讲讲石头和台阶的故事: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一半做成了台阶,台阶不服气的问佛,我们本是同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人都踩着我,而是要膜拜你。 佛笑了笑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千刀万剐,千锤万打。’台阶听后沉默了,人生亦是如此! 王树国讲这个故事时,从不是拿着稿子念,而是像唠家常一样。记得2021年西安交大新生入学教育,他没站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反倒搬个小马扎坐在草坪里,身边围了一圈抱着笔记本的学生。 讲到‘千刀万剐’时,他特意停顿了下,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裤腿上的褶皱——那是常年奔波留下的习惯,谁都知道,这位校长自己的人生,就是‘石头成佛’的最好例子。 年轻时的王树国,高考报了哈工大,却因为几分之差被调剂到了黑龙江工学院。 收到通知书那天,他躲在房间里闷了一下午,不是委屈,是不服气。后来他揣着通知书去报到,路上跟自己说:“就算起点低,我也得把这块‘石头’磨出样子。” 大学四年,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去图书馆占座,晚上闭馆才回宿舍,专业课成绩从班里中游追到第一,毕业时硬是凭着过硬的成绩,被哈工大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后来他成了哈工大校长,又调任西安交大,每一步都伴着“千锤万打”。 刚到西安交大时,学校要推进“双一流”建设,可部分学科实力跟不上,科研经费也紧张。他带着团队跑部委、找企业,有时候一天要开五六个会,晚上还得熬夜改方案。 有次为了争取一个重点实验室的立项,他连续三周往北京跑,前两次都被驳回,第三次他带着师生们熬了几个通宵做的科研报告,在部委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多小时,才终于争取到汇报机会。 最后项目批下来那天,他回到学校,在办公室里对着窗外的梧桐木站了好久,手里的批复文件都被攥出了褶皱。 他见过太多埋怨“读书苦”的孩子。有次在校园里,碰到一个学生对着作业叹气,说“考研太折磨人,不如找个工作算了”。 王树国没说教,就坐在旁边的石凳上,跟学生讲了自己当年考研究生的事——他备考时得了胸膜炎,医生让卧床休息,可他怕耽误复习,每天裹着棉袄坐在病床上刷题,咳得厉害就喝口热水压一压。 “不是我能扛,是我知道,‘挨刀’的时候躲过去,以后就只能当被人踩的台阶。”学生听着听着,手里的笔又握紧了。 其实哪有天生的“佛”? 那些看起来光鲜的人,不过是比别人多扛了些“刀”。就像西安交大里那些拿国奖的学生,他们不是不觉得刷题苦、做实验累,只是他们知道,现在多熬一个夜,多改一次论文,就是在给自己的“石头”多雕一刀; 那些毕业后进了大厂、搞出科研成果的校友,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不过是在求职碰壁、实验失败时,没像台阶那样抱怨,而是咬着牙继续“挨刀”。 现在有些孩子总觉得,别人的成功是运气好,是“没挨多少刀就成了佛”。 可他们没看到,那些“佛”背后,是无数个熬到凌晨的夜晚,是一次次被否定后重新再来的坚持,是在别人享受安逸时,主动去承受“千锤万打”的勇气。 王树国讲这个故事,从不是要让孩子害怕苦,而是要让他们明白,苦不是惩罚,是雕琢——你愿意多受几分磨砺,未来就有多几分底气;你扛过的“千刀万剐”,最终都会变成别人对你的“膜拜”。 成长从没有捷径,每一块“成佛”的石头,都曾熬过“千刀万剐”的疼。王树国用最朴素的故事,说透了人生最实在的道理:别嫌读书苦,别怕努力累,你今天受的苦,都是明天垫脚的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邻居昨天把她十个月大的宝宝放我家,让我帮忙带几天,因为她老公心梗送医院抢救。
【9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