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善意成了骗局的“突破口”:民警揭秘“孩子求帮忙”背后的猫腻 “长见识了,以后要多加小心了!”民警提醒:独自在路上遇小朋友求助拧瓶盖都不要轻易去帮忙,因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新型诈骗。 现在就有一种新型骗局,打着“孩子求帮忙”的幌子在一些地方悄悄出现了。 民警老张在社区警务室待了八年,处理过不少扒窃、诈骗案,可第一次接到这类报案时,还是觉得骗子把“人心”算得太准。那是去年秋天,上班族李女士慌慌张张冲进警务室,说刚在小区门口丢了手机和钱包。 调取监控才看清,她帮一个小男孩拧瓶盖时,身后跟着个穿黑色外套的男人,趁她低头发力的瞬间,悄悄拉开了她斜挎包的拉链,动作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等李女士拧开瓶盖递给孩子,转身要走时,才发现包已经空了——前后不过十几秒,骗子就带着孩子消失在人群里。 这类骗局最让人防不胜防的,就是用孩子当“幌子”。 骗子专门找四五岁的小孩,要么是临时哄骗,要么是长期控制,让孩子在超市门口、公交站台、小区附近转悠,专挑独自出行的人下手。孩子的眼神干净,说话奶声奶气,任谁都不会把“骗子”和这么小的孩子联系起来。 有次老张在巡逻时,看到个小男孩总在便利店门口徘徊,上去询问,孩子才支支吾吾说“叔叔让我找大人拧瓶盖,拧开了给我糖吃”,顺着孩子指的方向,老张才抓到了躲在街角的同伙,从那人包里搜出了三部刚偷来的手机。 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些骗局不只是偷东西,还会把人往偏僻地方引。有位大学生小王在公园散步时,被个小女孩拦住,说“妈妈让我找叔叔帮忙拧瓶盖,妈妈在那边的亭子等我”,小王想着帮人帮到底,就跟着孩子往公园深处走。 走到没人的地方,突然窜出两个男人,拿着刀威胁他交出手机和银行卡,还逼他说出密码。幸好当时有巡逻的保安路过,小王才没受更大伤害。 后来民警调查发现,这伙人就是利用年轻人的“同情心”,先让孩子降低警惕,再把人诱到没监控的地方实施抢劫——比起直接作案,用孩子搭桥,成功率高多了。 民警在走访中发现,这类骗局的受害者大多是女性、老人和学生,不是因为他们警惕性低,而是他们对孩子的善意更重。有位阿姨说,自己孙子和求助的孩子差不多大,看到孩子求助,根本想不到是骗局; 还有个刚工作的姑娘说,当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总不能骗人吧”,结果就吃了亏。骗子就是抓住了这种“天然信任”,把善意变成了可乘之机,让不少人在帮人之后,既丢了财物,又寒了心。 但民警也强调,不是不让大家帮孩子,而是要学会“有防备地帮”。 比如在帮忙前,先看看周围有没有可疑人员,要是孩子说“妈妈在那边等”,先别跟着走,就在原地帮忙;要是手里拿着手机、钱包,帮忙时可以把东西攥紧,或者放在视线能看到的地方。 有次老张在超市遇到个孩子求助,他先把自己的手机揣进内兜,再接过孩子手里的瓶子,同时留意着周围的动静,果然看到个男人在不远处盯着,见老张有防备,那人只好带着孩子离开了。 其实大家怕的不是帮忙,是怕善意被利用。我们不能因为有这样的骗局,就对求助的孩子视而不见,毕竟也有真的需要帮忙的孩子;但也不能毫无防备地伸手,让骗子有机会钻空子。 民警在社区里贴了不少警示海报,还组织志愿者给老人和学生讲防范知识,就是想让大家既守住善意,又护好自己——毕竟真正的帮忙,应该是让人温暖,而不是让人受伤。 骗局再狡猾,也敌不过细心观察。当孩子向你求助时,多留个心眼,看看周围,护好财物,既帮了孩子,也保护了自己。别让一时的疏忽,让善意变成骗子的“战利品”,这才是对自己、对孩子都负责的做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朋友她妹妹因为诈骗别人20多万,判了三年,进去了。她妹妹没进去之前,身高1米6
【67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