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我爸是李刚之后,上海又出来一个爸爸厉害的人。 通过发出来的视频显示,一女生不仅

名城探寻 2025-10-16 12:55:21

继我爸是李刚之后,上海又出来一个爸爸厉害的人。 通过发出来的视频显示,一女生不仅高喊着我是高一的,随时来找我,并羞辱对方:“我一点不好惹,你一个大专生有什么资格跟我说话,你知道我爸是干什么的么? 视频刚流传开,评论区就炸了锅。没人关心争执的起因,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钉在“你知道我爸是干什么的么”这句话上,还有那句扎心的“大专生有什么资格跟我说话”。这两句话像两根刺,扎中了公众对“拼爹”乱象的敏感神经,也戳破了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学历偏见。 “大专生没资格说话”的论调,放在当下尤其刺眼。上海早就明确把“第一学历歧视”写进劳动监察,企业要是搞学历门槛得自己拿出没歧视的证据,已有23家企业因此交了罚款。 全国政协委员袁亚湘都直言,“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歧视性概念,国家教育部门从来没认可过这种说法。可这女生张嘴就来的羞辱,暴露的不仅是无知,更是一种被惯出来的傲慢——仿佛学历标签能定义人的全部价值,家世背景能成为伤人的武器。 更让人不适的是那句“你知道我爸是干什么的么”。 这话太耳熟了,十几年前“我爸是李刚”的嚣张还没完全淡出记忆,后来又陆续出现“我爸是黑社会”“我老公是公安局的”这类叫嚣。这些相似的句式背后,藏着同一种扭曲的认知:身份和家世能凌驾于他人尊严之上,能绕过基本的待人之道。 没人知道这女生的父亲究竟是做什么的,但她脱口而出的依赖,已经说明家庭教育里藏着的病灶——或许是家长日常处理问题时习惯亮身份、讲关系,或许是有意无意给孩子灌输“我们比别人高人一等”的观念,才让一个高一学生养成如此霸道的行事风格。 男生的反击看得人五味杂陈。他不是一开始就动怒的,是在被当众贬低学历、被饮料泼身之后才忍无可忍。 这反击里藏着的,可能是长期被学历标签困扰的委屈。现在早不是只看学历的年代了,字节、华为这些企业早把技能成果权重提了上来,一个能拿出手的项目链接,抵得过半所985的学历分。 大专生在技能领域的优势越来越受认可,可社会上残留的偏见,还是会像针一样扎人。女生的羞辱,恰好戳中了这种偏见带来的痛点,也点燃了积压的情绪。 同学拉开的是肢体冲突,却拉不开某些人心里的认知鸿沟。这女生或许到最后都没明白,她真正丢人的不是没打赢架,是把“我爸”当成护身符的浅薄,是把学历当成武器的狭隘。 “拼爹”从来换不来真正的尊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那名喊着“我爸是黑社会”的学生,最后也只落得法律的惩处和舆论的谴责; 青岛那位叫嚣“我打你怎么了”的路虎女司机,再嚣张也逃不过行政拘留的处罚。历史早把道理摆得明明白白:家世和学历能给人起点,却给不了做人的底线。 这事更该敲醒的是背后的家长。孩子的言行就是家庭的镜子,那句“你知道我爸是干什么的么”,大概率是家里听惯了的话。 如果家长总把身份地位挂在嘴边,总用学历给人分三六九等,孩子自然会学去这种傲慢。真正的家庭教育,该教的是“尊重”二字——尊重别人的学历,也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规则的公平,也尊重他人的尊严。 社会对“拼爹”事件的敏感,本质是对公平的渴求。从“我爸是李刚”到现在的“你知道我爸是干什么的么”,公众愤怒的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嚣张,而是特权思维对公平的侵蚀。 好在现在的社会正在慢慢变好,上海用法律打击学历歧视,企业用技能替代名校标签,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所有人: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我爸是谁”,而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这起冲突终会过去,但留下的反思不该停。学历从来不是划分人的标尺,家世更不是欺负人的资本。一个人的教养,藏在对陌生人的态度里,藏在尊重他人的言行里。当“拼爹”的叫嚣越来越少,当学历歧视越来越淡,社会才算真正拥有了温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4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