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痛批中国科研顽疾! 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引发热议。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0月8号他说得明明白白,做科研得“找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且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这话听着是平常,实则是对着咱科学界“数量堆得高,质量跟不上”的顽疾开了药方。 我们中国化学、物理领域的论文数量,早就是全球头把交椅了,可真正能写进教科书的开创性研究没几个,大多围着别人的成果修修补补,这哪是搞科研,分明是在“学术流水线”上攒产量。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最新统计,2025年三季度全球化学领域SCI论文里,中国占了38%,物理领域占35%,连续八年全球第一,可高被引论文里真正属于“原创理论突破”的不足6%。 就拿这次诺奖得主北川进,他们搞的金属有机框架研究来说,中国学者跟进发表的相关论文不下5000篇,从合成方法到应用拓展啥都有,可源头的框架设计理论、核心合成路径,没一个是咱们首创的。 邹晓冬10月10号说,诺奖评选从来不看论文发在啥顶刊,关键看“是不是开创性工作”,这话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咱们不少科研人员天天盯着CNS(《细胞》《自然》《科学》)发文摘成果,却把“从0到1”的根本丢了。 之所以都这么做,根子就在“唯论文”的评价体系里。 科技部9月30号刚发布的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考核结果,就很能说明问题,344家参评单位里,191家只算“合格”,还有3家“较差”,这些单位手里握着5.3万台,原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年平均对外服务机时才273小时,很多高精尖设备就搁在那儿“睡大觉”。 之所以不用来搞原创,是因为原创研究周期长、风险高,三年五年出不来一篇顶刊,不如围着现成成果做改良,一年就能攒好几篇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最近就说,“科研价值不取决于发表平台”,可现实是,高校评职称、科研项目结题,甚至“双一流”建设考核,论文数量和期刊等级都得考虑。 有个年轻研究员私下说,他手里的项目经费,80%都得花在“能快速出论文”的实验上,想碰个没人做过的课题,领导第一句就问“多久能发文章”。 更可惜的是,咱不是没能力搞原创,是把精力用错了地方。 就说光刻机,1965年中科院搞出的65型接触式光刻机,只比美国晚四年,可后来为了追短期成果,研制团队散了、技术积累丢了,等到2018年再捡起来,差距已经拉得老大。 反观大飞机项目,2008年重启C919后,不贪多求快,扎扎实实啃核心技术,到2024年10月已经交付10架,累计飞行超1万小时,这就是沉下心做原创的结果。 现在不少科研领域却在走光刻机早年的老路:量子计算热,就全扎堆搞算法优化,没人去啃量子芯片的材料难题;新能源材料火,就都盯着电池续航改良,基础的储能机理研究少有人问津。 邹晓冬说的“专注”,恰恰是咱们最缺的品质,资源浪费得更让人心疼。 这次考核结果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这些“优秀”单位,仪器有效工作机时能到3000小时以上,出的原创成果也多,可还有单位的通用仪器,使用率连30%都不到。 一边是大量设备闲置,一边是原创研究缺条件,钱没花在刀刃上,全耗在了“论文数量竞赛”里。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因为开放共享差被通报批评,这背后其实是科研导向的偏差,要是评价体系盯着原创突破,谁还会把昂贵仪器当“摆设”,肯定早用来攻坚核心难题了。 好在现在我们已经在大刀阔斧地改正,科技部这次考核明确,对优秀单位给后补助,对差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就核减经费,这就是用政策倒逼科研回归本质。 邹晓冬的话不是“泼冷水”,是给咱们提了醒:科研不是“计件工”,论文数量也堆不成科学高峰。 看看863计划当年的成效,不贪一时之功,而是扎扎实实布局七大领域,才撑起了载人航天、蛟龙号这些大成果。 现在制造业增加值每年超30万亿元,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有这底子,只要把导向扭过来,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坐冷板凳”,还愁出不了开创性成果? 中国科研从来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不跟风口跟真理”的定力。 邹晓冬作为诺奖评委,见多了真正的科学突破,他的话值得每个科研管理者、每个科研人员好好琢磨。 论文数量第一固然值得骄傲,但更该追求的,是让中国学者的名字,能和那些“写进教科书的理论”紧紧绑在一起。 现在考核指挥棒开始转向,资源配置越来越精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咱的科研能既“有量”更“有质”,到时候不用咱自己说,诺奖评委们自然会看在眼里。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清华大学悼念杨振宁本来是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自己也说,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
【6评论】【3点赞】
熊二的老大
我们中国人崇敬的科学家钱学森、于敏、袁隆平、马伟明等都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所以我们对诺贝尔奖不感兴趣。国家最高奖就是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