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有网友说,美国现在对中国使的招,跟当年整垮日本用的手段一模一样!如今他们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只要供应链闭环成型,到时候根本不用打仗,就能达到目的。听上去挺阴谋论,但如果我们不光看新闻里那些高大上的分析,而是看看现在真实在工厂打拼的人,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股压力正在一点点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近几年,不少科技企业的老板都明显感到日子不好过。关键设备买得贵,交货拖得慢,核心材料时断时续。过去合作多年的供应商,一句“遵守新规”,就能让整个产线陷入停滞。 公司要想升级技术,还得花大力气去研究各种复杂的合规审查,生怕一个不慎就被列进什么清单。看似风平浪静的供应链,其实处处暗藏钉子。 更糟的是,设备到位慢、新技术受限、人工智能芯片申请审批麻烦,都在拉长项目周期。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个生产线就得原地踏步。 许多企业不得不一边想办法维持产量,一边急着“防风险”,搞备用供应链,好让自己不至于被卡死。可这种分散采购的做法,直接推高了成本。最终,这些压力都会一点点传导到老百姓的钱包里。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技术围堵”。美国率先“点名”中国高科技企业,把芯片、设备、设计软件全列进各种清单里,买不着、卖不了、用不稳。 接着,他们还拉着盟友上阵:美国抓着芯片设计,日本卡着关键材料,荷兰控制光刻机,每个环节都有人布防,一环套一环,想织出一张让中国企业无路可退的大网。 这种打法并不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制造业如日中天,美国同样出手。先逼日元升值,再限制市场份额,然后在技术上精准封锁,硬是让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从巅峰跌落。 这一次,同样的套路,他们只是换了对象。区别在于,这次更系统、更隐蔽,还披上了“安全”的外衣。 他们的逻辑很清楚:在设计端卡住EDA软件和核心专利,在制造端联合盟友卡技术、挖产能;在应用端制定标准,想办法让全球供应链绕开中国。 听起来像个环环相扣的大局,可这盘棋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日本。 中国有着全球唯一的完整工业体系,从上游的材料、设备,到下游的组装和销售,几乎可以自给自足。即使被卡住了某个零件,国内也能临时顶上,让产业链不至于彻底断裂。 加上十四亿人的超大市场,哪怕产品初期成本高点、性能差点,也能靠国内的购买力撑起研发投入。这种韧性,是别人复制不了的。 外部的打压反而逼出了内生的力量。每当一个领域被卡,就会有无数团队立刻投入研发,补齐短板。原本十年才能蹚出的路,现在三五年就能摸出门道。 与此同时,中国在东盟、中东、拉美等市场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新的订单、新的伙伴不断补位,让所谓的“全面封锁”变成空话。 他们可以设计无数条规则,但市场有自己的判断。企业最终看的,是成本、稳定性和效率。 当大家发现,中国依然能提供最成熟的供应链和最快的反应速度时,再多政策补贴都留不下企业。资本会追求回报,技术会突破封锁,这就是现实。 所以这场看似无声的博弈,并不是要比谁的手段更狠,而是比谁的产业更坚韧、创新力更强。 美国的剧本写得再精巧,也挡不住市场规律和技术进步。封锁或许能拖慢我们的脚步,却阻挡不了继续向前的势头。
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
【11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