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老乡给西路军电台台长耿锡祥做了一碗面条。耿锡祥狼吞虎咽时无意中一抬

微笑着前行 2025-10-20 06:30:04

1937年,一老乡给西路军电台台长耿锡祥做了一碗面条。耿锡祥狼吞虎咽时无意中一抬头,发现老乡神情不对。他心中一惊,放下碗就跑。 耿锡祥后来在回忆里提过,那天的面条是杂面做的,混着点干萝卜丝,飘着几滴油星——在1937年河西走廊的寒冬里,这已经是老乡能拿出来的最好东西。他前一夜刚从马家军的搜捕圈里钻出来,电台设备早就埋在了沙窝里,身上只剩一个缝在棉袄夹层里的小布包,里面是密码本和记着战友联络点的纸条。 他能从搜捕圈脱身,靠的是战友们的拼死掩护。当时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遇马家军重兵围堵,电台作为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了敌人重点搜捕的目标。为了保护电台和密码本,耿锡祥所在的通讯班与马家军骑兵展开周旋,几名战士为了掩护他转移,主动吸引敌人火力,最终全部牺牲。他藏好电台后,借着夜色和沙丘的掩护,一路躲避搜捕,直到遇见那位愿意给他一碗热面的老乡。 老乡神情不对的瞬间,耿锡祥立刻意识到危险逼近。他后来分析,大概率是马家军的搜捕队正在附近巡查,老乡可能是从院外的动静或路人的暗示中察觉了危险,却又碍于情面不好直接明说,只能通过神情传递信号。他放下碗时,甚至没顾上跟老乡说一句感谢,只朝着老乡指的一个破窑洞方向跑去,身后很快就传来了马家军的呵斥声和马蹄声。 在破窑洞里躲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再次降临,耿锡祥才敢悄悄探出头。他摸了摸棉袄夹层,确认密码本和联络点纸条还在,心里稍稍安定。当时西路军已处于分散突围状态,很多部队与总部失去联系,他身上的密码本成了重新建立通讯的关键。靠着记忆里的联络点信息,他一路乞讨、躲避,饿了就挖点野菜,渴了就喝雪水,棉袄被风沙磨得破烂不堪,手脚也冻得又红又肿,却始终没放弃寻找战友。 大约半个月后,他终于在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支西路军的零散部队,将密码本交到了负责人手中。正是凭借这本密码本,这支部队成功与上级取得联系,为后续的突围和转移争取了机会。耿锡祥后来在回忆录里多次提到那碗杂面,他说那不仅是寒冬里的一口热食,更是老乡对红军的信任,“那几滴油星子,比什么都金贵,它让我知道,我们不是孤军作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