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猪食里的赤子心:何家庆教授的深山扶贫路 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咱先说说何家庆这人,他可不是那种待在象牙塔里搞研究的“书呆子”教授。那会儿他是安徽大学的生物系教授,手里攥着扎实的农业技术,心里却装着深山里的穷苦百姓。他一辈子研究魔芋,不是为了评职称、拿奖金,就是想靠着这不起眼的作物,让山区村民能吃饱饭、过好日子。你可能没法想象,一个大学教授,放着城里安稳的日子不过,偏偏往最偏、最穷的深山里扎,而且这一去就是大半年,身上揣着的钱大多花在路费和调研上,常常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那天他饿到眼冒金星,实在撑不住才向村民开口。村民端来猪食,真不是故意刁难。你得知道,1998年的深山里,不少人家还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自己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粮食给外人?那碗所谓的“猪食”,其实是村民家里能找到的最“实在”的东西——可能是剩下来的薯渣、野菜糊糊,混着点碎糠,他们自己饿极了说不定也会吃两口。何家庆一看就懂了,他没生气,是因为他心疼啊!一个大学教授,见过城里的白面馒头、热菜热饭,可他更清楚,这碗“猪食”背后,是村民们藏不住的穷苦,是他心心念念要改变的困境。 他接过来含泪吃的时候,心里肯定不是委屈,是钻心的酸。他后来在日记里写过,那一刻他更确定,自己来对了。在此之前,他已经自费跑过安徽、湖北、贵州的几十个贫困县,脚上的胶鞋磨破了好几双,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泥土,有时候为了摸清魔芋的生长习性,还得住在村民的破茅屋里,跟着一起下地干活。有一次进山,他迷路了,在山里转了三天三夜,靠吃野果、喝山泉才活下来,可即便这样,他也没放弃过调研。 为啥这么拼?因为他亲眼见过太多山区孩子吃不饱饭,太多村民守着大山却过着穷日子。他研究的魔芋,耐旱耐贫瘠,产量高还能卖钱,是帮村民脱贫的好路子。可那会儿村民不懂技术,不敢种,他就挨家挨户去教,从选种到种植,再到加工,手把手地教,有时候为了示范,自己蹲在地里干一整天,汗珠子掉在土里砸出小坑。他从不摆教授的架子,村民叫他“何老师”,他笑着摆手,说“叫我老何就行”。 那天吃了那碗猪食后,他更拼命了。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还自掏腰包买魔芋种送给贫困户。后来,靠着魔芋种植,不少深山里的村子真的脱了贫,村民们终于能吃上饱饭,有的还盖起了新房。可何家庆自己呢?他一辈子清贫,去世的时候,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屋子的调研笔记和村民送的土特产。 很多人说他傻,一个教授何必把自己折腾成这样?可他不这么想。在他眼里,学问不是写在纸上的,是要落地生根,要能帮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那碗猪食,他吃的不是屈辱,是对百姓疾苦的共情,是把自己和深山百姓绑在一起的决心。 现在再想起这件事,还是忍不住鼻子发酸。何家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先生”——有知识,更有温度;有学问,更有担当。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深山,用一碗猪食里的眼泪,告诉我们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什么叫心里装着人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