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16日,张志忠烈士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年仅44岁。 据在刑场的人描述,张志忠烈士面对死亡,神色从容,五花大绑的他平静地说”无需绑了,我自己会走。”他迈出十几步,转身面向行刑者,声音铿锵“你们可以开枪了!” 1949年12月保密局抓到张志忠烈士,之后两天对他上了大刑,打的血肉模糊,仍然得不到任何口供。然后又把妻子季沄烈士和两岁半的儿子抓捕,并把他们一家三口关在一个监牢里,企图用亲情软化张志忠烈士,但张志忠烈士不为所动。 1950年11月18日季沄小组六人全部英勇牺牲,季沄烈士年仅29岁。 张志忠烈士的这份坚定,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刻在二十余年的革命历程里。他1910年生于福建诏安,早年目睹家乡被压迫的苦难,1929年便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跟着队伍走完长征,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信仰高于一切”的底色。抗日战争时期,他奉命在闽粤边区开展游击斗争,多次率队击溃日伪军的“扫荡”,不仅保护了群众,更在斗争中积累了地下工作的丰富经验——这也是1947年他被派往台湾的关键原因。彼时台湾刚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国民党当局加紧推行白色恐怖,他以“商人”身份为掩护,担任中共台湾工委委员兼武装部长,秘密联络进步力量,筹备地下武装,成为当局眼中的“心腹大患”。 1949年12月的抓捕,并非偶然。因叛徒出卖,保密局锁定了他的行踪,深夜突袭其位于台北市大同区的秘密联络点。被捕后,保密局特工深知他掌握着台湾地下党的核心脉络,先是动用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两天内将他打得血肉模糊,甚至打断了他的肋骨,却连一句有用的信息都没能榨取。特务们见硬的不行,便换了“软招”——他们查到张志忠的妻子季沄也是地下党员,当即抓捕了她和两岁半的儿子,将一家三口扔进同一间不足十平米的监牢。监牢里阴暗潮湿,只有一个小窗透进微光,两岁的孩子因恐惧不停哭闹,季沄的手臂被手铐磨出鲜血,特务们隔着铁栏冷眼旁观,以为亲情会让张志忠妥协,可他只是在孩子睡着时,轻轻擦掉季沄脸上的泪水,低声说“我们的命早就交给革命了,不能让同志的血白流”。 季沄烈士同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1946年与张志忠结婚后,便主动参与地下工作,负责传递情报、整理文件,是张志忠最信任的战友。1950年,台湾工委遭到严重破坏,季沄负责的小组被特务盯上,11月18日,她与另外五名同志被押往刑场。临刑前,她特意整理了身上的旧衣裳,对战友说“我们走后,会有人记得我们为何而死”,年仅2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消息传到张志忠的监牢时,他正靠着墙壁默念革命誓词,听到后只是闭上眼沉默了许久,再睁开时,眼神里没有动摇,只有更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必须活着守住更多秘密,替妻子和战友们见证信仰的未来。 从1950年到1954年,整整四年,张志忠被单独关押在重刑区,每天面对的不是酷刑就是劝降。特务们换了几批审讯官,甚至拿出“特赦令”诱惑他,只要他供出其他地下党员的名字,就能保下自己的命,可他始终以沉默回应。监牢里的狱友后来回忆,张志忠哪怕被折磨得站不稳,也会在放风时给年轻狱友讲长征的故事,告诉他们“革命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守住气节就是胜利”。1954年3月16日,当特务告诉他“今天执行死刑”时,他没有丝毫慌乱,从容整理好衣襟,才有了刑场上那句“无需绑了,我自己会走”。 张志忠与季沄烈士的故事,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无数革命家庭的缩影。他们以生命守护信仰,用沉默对抗暴行,哪怕亲人离散、身体受创,也从未向黑暗低头。这些用鲜血写下的史实,不仅是对烈士的铭记,更让后人看清了信仰的重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