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群“老将军”,盼着郑丽文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他们带回大陆,看看日思夜念的家乡。这份盼头藏了大半个世纪,像根细细的线,一头系着台湾的白发,一头牵着大陆的故土,从来没断过。 1949年的时候,这些如今的老将军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跟着部队从大陆各地跨过海峡到了台湾。当时他们背包里大多揣着家乡的泥土、爹娘的照片,心里都揣着念想,觉得等局势稳了就能回家,给爹娘磕个头、报声平安,谁曾想这一等就是七十多年,小伙熬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家乡成了梦里都摸不着的牵挂。那年头随部队到台湾的军政人员有两百多万,光是军人就有六十万,这些年轻人分散在台湾各地的眷村,起初还常聚在一起说家乡话、讲老家的习俗,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回家的路却越来越远。 在台湾的这些年,乡愁成了刻在骨子里的痛。高雄有个叫“祥和山庄”的眷村,最多时住了四千多位大陆来的老兵,其中三千多人一辈子没结婚,就怕成了家更回不了大陆。每到春节、清明,老人们就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朝着家乡的方向望,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清明节时,他们买来供品摆在地上,对着西北或西南方向祭拜,嘴里念叨着爹娘的名字,眼泪砸在供桌上,连声音都发颤。有位山东籍的老将军,枕头下藏着半块老家的土坯,那是1949年临走时从院子里抠的,磨得光滑发亮,他说闻着土味,就像离老家近了点。 1987年是个盼头,台当局终于开放部分台胞回大陆探亲。消息传来,台北红十字会凌晨就排起了长队,本该9点开门,3点半就提前敞了门,当天就有两千多人登记,半年里登记的超过14万。可好多老将军赶到家乡时,爹娘早已不在了,只能对着空荡荡的老宅磕头,趴在祖坟上哭。舟山的老兵王德耀,新婚29天就被迫离家,在台湾攒了300多封没寄出去的情书,1984年终于回家,见到驼背的发妻,手里的信掉在地上,只说得出一句“我用余生陪你”。还有更多老将军因为身体不好、没钱赶路,连这迟来的重逢都盼不到,临终前攥着亲人的照片,反复说“把我送回去”。这些年有个叫刘德文的台胞,专门帮老兵送骨灰回家,21年里送了300多位,2024年一年就送了47位,他说每次背着骨灰坛过海峡,都觉得那些老兵的魂终于踏实了。 这些年,老将军们从没放弃过回家的念想,也在为两岸统一奔走。前阵子刚去世的许历农上将,1949年到台湾后官至“总政战部主任”,后来不满李登辉搞“台独”脱离国民党,九十多岁还多次率团回大陆,发起“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说“大陆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统一是唯一出路”。还有退役中将高安国,看不惯台当局“去中国化”,退役后就投身“反独促统”,成立“中华民族反独促统联军”,哪怕被台当局重判7年半,也没松过口,大家都说他是“当代吴石”。这些老将军聚在一起时,常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活着踏上故土,要是能在闭眼前去老家的村口走一走,就算立刻倒下也值了。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郑丽文身上,不是没缘由的。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不光公开说“我是中国人”,还把“深蓝”系统的季麟连拉进班子当副主席,季麟连3岁就随部队到台湾,本身就是“外省二代”,懂老兵的乡愁。更重要的是,郑丽文刚当选就提出要去大陆,还说要“找回国民党的灵魂”,这让老将军们看到了盼头。之前好多退伍军人都帮她拉票,就是觉得她能扛起两岸交流的担子,不像有些政客只把“返乡”当口号喊。有几位九十多岁的老将军,特意托人给郑丽文带了信,信里附着手绘的家乡地图,标着老宅的位置、爹娘的坟地,说“只要能回去,哪怕坐轮椅、抬担架都愿意”。 现在祥和山庄里只剩十几位老兵,最年轻的也97岁了,好多人卧病在床,眼睛都睁不开,可听到“回家”两个字,还是会流泪。他们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像刘德文护送的那些骨灰,要是再等下去,可能只能让后人把自己的骨灰带回家。郑丽文要是真能帮他们了了这个心愿,不光是圆了一群老人的梦,更是续上了两岸断了七十多年的亲情。这些老将军当年离开家时是热血青年,如今只求能在故土上踩一踩、闻闻家乡的味道,这份念想简单又沉重,藏着一代人的悲欢,也藏着两岸一家亲的根。
台湾一群“老将军”,盼着郑丽文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他们带回大陆,看看日思夜念的家
梵西之花
2025-10-25 01:31: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