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告全球! 10月26日,中国军方通告全球:东部战区空军多支编队赴台岛周边训练。 这次训练内容包括侦察预警、空中封锁、精准打击,看似演训,却像拼图一样,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实战蓝图。 在台岛东部海域,轰-6K轰炸机群完成了一个教科书级的战术突破:它们不再像传统轰炸机那样沿固定航线飞行,而是以"之"字形机动规避防空系统,同时投射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在飞行900公里后精准命中预定海域的移动靶标。 这种"打移动靶"的能力,让台军苦心经营多年的"雄风"反舰导弹体系形同虚设。金门退役军官陈先生在社交媒体感叹:"以前觉得海峡天险能挡住解放军,现在连海浪轨迹都能被计算。" 1958年金门炮战时,解放军用"单打双停"策略既威慑又留有余地;2024年"联合利剑-2024B"演习,解放军首次对台岛实施"要港要域封控",直接锁死高雄、基隆等六大港口。这种战术跃迁背后,是解放军对台海制权逻辑的深刻认知转变。 当年解放军用木帆船运送火炮,如今山东舰航母编队已形成"三位一体"打击体系。2025年4月的"海峡雷霆-2025A"演练中,山东舰搭载的歼-35战机与陆基东风-21D导弹构成跨海打击链,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打击仅需7分钟,这个速度比台军启动"爱国者"防空系统快3倍。 台防务部门前参谋总长李喜明坦言:"我们引以为傲的防空网,在解放军的全域感知面前就像筛子。" 此次演训最值得关注的是"侦察预警-空中封锁-精准打击"的闭环构建。在福建平潭部署的"空警-3000"预警机,可同时追踪800个空中目标;浙江沿海的"红旗-19"反导系统,能拦截任何突破第一岛链的弹道导弹。 而部署在台东海域的"海巡06"轮,则展示了解放军海警与海军的联合执法能力。 观察近三年解放军演训轨迹,会发现一个鲜明规律:2023年侧重"展示肌肉",2024年强调"检验战力",到了2025年则转向"塑造常态"。 东部战区每月至少开展两次跨军种联演,这种高频次、高强度的演训,本质上是在给"台独"势力制造"慢性压力"。 就像2024年9月那次"不期而至"的演训,解放军凌晨5点突然完成战备等级转进,下午6点就结束行动。这种"快打快收"的节奏,让台军始终处于神经紧绷状态。 台当局声称"台海是国际航道",但现实数据啪啪打脸。全球40%的芯片、60%的精密仪器需经台海运输,而解放军此次演练的"要域要道封控",正是针对这条"科技生命线"。 更致命的是能源命脉。福建正在建设的"海峡能源走廊",通过海底电缆和油气管道,可将中东石油直接输送到长三角。 这条通道一旦全面启用,台湾中油公司苦心经营的炼化体系将彻底沦为摆设。就像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切断粮道,今天的解放军正在用经济手段瓦解分裂基础。 此次演训选择在巴以冲突升级的敏感时刻进行,意味深长。当美国众议院通过所谓"台湾国际团结法案"时,解放军用行动表明:任何挑战一中原则的行为,都将面临实质反制。 值得玩味的是,演练期间美军"里根"号航母刻意远离台岛,这与2022年佩洛西窜台时的耀武扬威形成鲜明对比。 东盟国家的态度转变更具说服力。2025年东博会期间,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公开表示:"马六甲海峡的安全,离不开稳定的台海环境。"这种表态背后,是各国对解放军维护地区稳定能力的认可。 假设赖清德当局铤而走险,解放军的应对将远超军事层面。首先启动的会是经济制裁——福建已建成的"平潭-台北"海底电缆可切断台湾90%的跨境数据传输。 其次实施能源封锁,台当局引以为傲的"非核家园"将在三个月内崩溃;最后启动法律程序,依据《反分裂国家法》对"台独"分子实施精准打击。 但更可能的是,解放军根本不会给"台独"任何操作空间。就像2024年台军"汉光演习"出现导弹误射时,解放军战机在15分钟内就完成事发海域清场。 从1949年金门炮战到2025年体系化演训,解放军用76年时间完成从"跨海作战"到"全域制权"的蜕变。 当歼-10C战机掠过台北101大楼上空,当东风-17导弹覆盖全岛要冲,当北斗系统定位误差缩小到厘米级——这些不是简单的军事展示,而是主权意志的具象化。 历史终将证明: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政治操弄都是徒劳。就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用的不是口号而是战船,今天的中国正在用无可争议的军事存在,书写着新时代的统一答卷。 信息来源: 多架轰-6K赴台岛周边展开模拟对抗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