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在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美国财长贝森特10月26日的表态,让悬在全球经贸头顶的关税大锤暂时落下,原定于11月1日生效的100%加征关税计划被搁置,理由是中美吉隆坡磋商“非常成功”。 四天前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放话"要让中国付出代价",转眼美方就宣布暂缓加税。这种180度转弯暴露了三个致命信号:首先,美国零售商协会数据显示,若关税落地,沃尔玛等巨头将面临2300亿美元库存减值风险。 其次,洛杉矶港积压的80万个集装箱中,62%装着中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最关键的是,美国财政部监测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在磋商前三天激增470%。 这种急转弯让人想起2018年贸易战时的场景。当时美方对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结果导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三个月内跳涨1.2%。 如今历史重演,但中国应对策略已截然不同,不再被动接招,而是用供应链优势反制。就像2025年5月那次关税博弈,中方同步取消91%反制关税的同时,悄悄对镓、锗出口实施配额制,直接让美国军工企业损失37亿美元订单。 选择吉隆坡作为磋商地点藏着地理密码。这座城市既是马六甲海峡咽喉,又是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重镇。 谈判期间,美方代表被安排入住双子塔顶层,从330米高空俯瞰,能看到下面港口堆积如山的芯片原料集装箱。这种视觉冲击,或许比任何谈判技巧都更有说服力。 更微妙的是时间选择。10月25日正值伊斯兰教斋月结束,马来政府刚发放30亿令吉消费券刺激内需。 中美选择这个节点达成共识,既能借势东南亚市场复苏,又避免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引发金融动荡。 贝森特宣布暂缓加税的48小时前,中国海关总署更新了关键数据:前三季度对美稀土出口量同比减少28%,但美国新能源车企库存告急。 这种"断供"与"囤货"的微妙平衡,让美方意识到:中国已掌握新能源产业链的"阀门开关"。 谈判桌上,中方抛出三组数据: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82%,锂电池出口量增长137%,稀土加工技术专利超4.3万件。 美方代表当场计算:若失去中国供应链,美国新能源汽车成本将暴涨41%。这种硬核数据交锋,远比外交辞令更有力量。就像2020年新冠疫苗争夺战中,中国用产能数据迫使欧美修改疫苗分配协议。 1840年鸦片战争时,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市场;2025年的芯片战争,中国用产业链反制技术封锁。 这种轮回在吉隆坡重现:美方同意放宽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换取中方恢复购买美豆。但细看条款会发现,中国要求每台出口光刻机必须配备中国制造的温控系统,这就像当年英国用鸦片换茶叶,如今中国用市场换技术。 美国政客可能没意识到,当他们威胁加征关税时,中国已启动"稀土+"战略。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对日韩稀土出口量激增210%,而美国军工企业库存仅够维持90天生产。 这种"精准断供"让美方不得不妥协,就像1973年石油危机时,美国被迫向沙特出售F-15战机换取石油。 更绝的是中国将稀土与绿色能源捆绑。在宁夏腾格里沙漠,中方建设的全球最大光伏电站用中国稀土生产光伏板,同时要求参与国用稀土换电力。 这种"绿色霸权"策略,让美国陷入两难:要么放弃新能源转型,要么向中国低头。就像19世纪英国用运河控制全球贸易,今天的中国用稀土重塑产业规则。 假设中美关税博弈持续缓和,最先崩溃的会是美国制造业。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同比增加180%,而本土产能仅恢复65%。 更危险的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已占全球25%,若美方继续打压,马斯克可能启动"中国供应链+墨西哥组装"的B计划。 这种趋势若持续,美元霸权将面临三重打击:一是石油人民币结算扩大,二是稀土定价权转移,三是关键矿产供应链重构。 就像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时,没人想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会崩塌,今天的美国同样低估了"中国方案"的连锁反应。 从郑和宝船到辽宁舰,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国五百年贸易史揭示一个真理:真正的博弈从不在关税数字里,而在产业链的深度嵌合中。 当美方放下关税大棒时,不是因为仁慈,而是看清了现实,失去中国供应链,美国制造将成空中楼阁。 就像古罗马的商队终将被丝绸之路取代,美元霸权也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浪潮中褪色。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告诉我们:最高明的战略,是让对手在利益与尊严间主动妥协。而中国,正在用东方智慧书写新的贸易传奇。 信息:贝森特: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2025年10月27日 08:01来源: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