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曾几何时,全球科技产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欧美日韩负责定义游戏规则,制定标准,占据价值链顶端,吃最肥的那块肉,咱们只能捡点边角料,还得看人家脸色。 就说新能源汽车,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能领跑?那时核心技术全被国外垄断,电池专利被日本企业攥着,电机控制系统依赖欧洲供应商,连个像样的车机系统都造不出来。 想买人家的先进电池,不仅要付高价,还被限制用途;想升级电机,人家根本不开放核心参数。国内车企要么贴牌生产,要么在低端市场挣扎,连 “造好车” 的底气都没有。 工业机器人更憋屈。这东西的 “关节” 叫伺服驱动,相当于机器人的 “心脏”,能精确控制手臂转动的角度和速度。 以前这部件被日本、德国企业垄断,一台卖几十万,还放话说 “中国十年内造不出来”。国内工厂想搞自动化,只能咬牙买进口货,后期维护换个零件都要等半年,成本高得吓人。 还有医疗设备领域,高端脑起搏器曾是欧美企业的天下。这东西能帮帕金森病患者改善手抖、走路不稳的问题,可一台进口设备要卖三四十万,普通人根本用不起。关键技术被封锁,连维修都要依赖外国工程师,咱们只能被动接受高价。 但中国团队从不是只会跟跑的角色,一出手就是 “破局” 的架势。 新能源汽车的逆袭最解气。比亚迪闷头搞研发,不仅把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全拿下,还造出了全球首个量产的半固态电池,续航直接突破 1000 公里,充电速度比以前快 3 倍。 现在全球每卖 10 辆新能源车,就有 7 辆是中国造,比亚迪在欧洲 14 国的销量都超过了特斯拉。以前卡我们脖子的外国电池企业,现在反过来买我们的技术授权,一年给国内企业省几十亿成本。 工业机器人的 “心脏” 也被咱们攻克了。苏州西恩科技搞出的 “华山一号” 伺服驱动,功率密度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效率高达 99%,还实现了 100% 器件国产化。 清能德创的伺服产品更厉害,通过了国际认证,能适配从 3 公斤到 800 公斤的各类机器人,成了国内机器人厂商的首选。 以前卖几十万的进口货,现在国产的只要一半价,性能还没差别,外国厂商只能收缩产能,往小众领域躲。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现在中国的 5G 基站建了 419 万个,占全球一半以上,能让偏远山区都用上高速网络;光伏产业更夸张,从硅料到组件的全球产量占比都超过九成, 以前的技术垄断者现在要么转型,要么只能做配套;连工业机器人的产量都达到了 46.6 万套,自主品牌市占率快到一半了。 黄汉森说 “别人没得玩了”,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突破从不是单点冒进,而是全链条发力。造新能源车,就从电池材料到车机系统一起攻;搞机器人,就从伺服驱动到本体制造全打通。 这种 “抱团突破” 的打法,恰恰戳中了垄断者的软肋 — 他们能卡一个环节,却挡不住整个产业链的冲锋。 现在再看全球科技圈的格局,早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外国车企忙着学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伺服驱动厂商主动找中国企业合作,医疗设备品牌放下身段降价。 曾经的 “规则制定者” 发现,中国团队不仅能把技术做出来,还能把成本打下来、把服务做到位。而这,正是中国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真正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