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mo Kwame Sundaram,联合国前官员、马来西亚经济学家、亚太智库研究员 Kuhaneetha Bai Kalaicelvan, 马来西亚国库控股研究院研究员 在人工智能(AI)热潮的推动下,数据中心(DC)正在呈现出爆发式扩张的态势。但由于其对资源需求的迅猛消耗,国际上对数据中心的反对声也正在全球迅速蔓延。 数据中心究竟为谁服务? 当前,人工智能热潮已压倒其他“云”应用,推动数据中心迅猛扩张,带来了不断攀升的资源需求。能耗、水耗、土地占用的增加与价格上涨在美国引发了两党公众的一致反弹。 2024年10月,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将以每年19%至22%的速度增长,最终达到171-219吉瓦的年需求量。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当前约60吉瓦的需求”。“为了避免出现供给缺口,必须在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里,新增至少相当于自2000年以来所建(数据中心)容量两倍的规模”! 由于科技公司并未为新增的发电产能买单,无论是否受益于人工智能,消费者和所在国政府都需承担这笔费用。 随着北方国家对数据中心的抵制不断加剧,开发商开始将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把问题外包给资源有限、较为贫穷的国家。 要更好地保护经济、社会、社区及其环境,就有必要理解这些耗能耗水的设施。 能源需求 随着企业和消费者对人工智能需求的增长,数据中心的规模将持续扩大,甚至出现加速扩张。人工智能应用的增加将显著提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直接或间接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随着对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需求增加,支撑计算机运行的电力消耗也将大幅攀升。这将产生大量热量,从而消耗淡水与能源进行冷却——数据中心消耗的能源中,38%至50%用于冷却系统。 无论是化石燃料发电还是核裂变发电,其制冷需求都远高于光伏太阳能板或风力涡轮机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小型数据中心(500至2000台服务器)耗电量为1至5兆瓦(MW)。而科技巨头运营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容纳数万台服务器)耗电量可达20至100余兆瓦,堪比一座小型城市! 数据中心不“凉快” 公众关注焦点常聚焦于数据中心巨大的能源消耗,却往往忽视、低估或忽略了其冷却设备所需的庞大用水量。 在发展中国家新建数据中心将进一步加剧当地小气候与全球大气的升温。更糟的是,在环境温度更高的热带地区,这种热量对环境的威胁更为严重。 建设更多数据中心必然会挤占现有及潜在的淡水用途,同时削减当地地下水储量。毫无意外的是,数据中心投资者极少向东道国政府警示其所需的本地能源以及水资源的实际消耗。 数据中心需要大量淡水来冷却服务器和路由器。2023年,仅谷歌就消耗了近230亿升淡水用于数据中心冷却。在采用蒸发冷却的系统中,冷水吸收大量热量后释放蒸汽进入大气层。 闭环冷却系统通过管道输送水体吸收热量,而风冷式冷却机组则通过冷却热水实现降温。循环冷却水虽能降低用水量,但把热水降温却需要消耗更多电能。 投资者期待补贴 与其他潜在投资者一样,数据中心纷纷迁往政府补贴更慷慨、限制更宽松的地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强势推动下,众多外国投资者通过补贴能源、廉价土地与水资源及其他特殊激励措施获利。 潜在东道国竞相提供税收优惠及补贴能源水资源等激励措施,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中心。 美国施压马来西亚和泰国,要求其阻止中国企业利用这些国家作为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管制后门”——华盛顿指控中国境外数据中心采购芯片用于军事用途AI训练——截至目前,只有马来西亚作出配合。 此举限制了中国企业获取此类芯片的渠道。华盛顿宣称中国替代芯片的性能逊于美国产品,并试图保护美国技术免受中国影响。 高科技数据中心岗位? 数据中心遍地开花,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寥寥无几。支持者宣称数据中心将提供高科技岗位。 实际上,数据中心高度自动化,除维护外几乎无需人工干预,而且维护节奏也由系统自主判定。因此创造的就业岗位微乎其微。 施工安装工作仅属临时性,多数管理职能由总部远程执行。乔治城大学报告估算,数据中心岗位中仅27%属于“技术类”。 当前关于数据中心的讨论聚焦于外资引进,却鲜少探讨日益高涨的国家数据主权诉求。若过度满足外国需求,注定会阻碍本国打造端到端数据中心能力的雄心——而非仅满足托管需求。 迄今为止,业界对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终结”问题关注甚少,例如设施退役后的处置方案及废弃物处理问题。 数据中心带来的高能耗、高水耗、补贴需求、税收优惠所引发的负面影响,远非其有限的就业效益及其他收益所能抵消。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