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路透社刚报道,荷兰正式启动2025年光刻机出口新规——不光直接禁了ASML向咱们出口DUV设备,管制范围还又扩大了,连敏感领域的新合作都一刀切禁止。 这消息一出来,半导体行业里不少人都炸了锅。要知道,ASML 的 DUV 光刻机可不是普通设备,咱们国内很多芯片制造企业,像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这些,生产 14 纳米刀 28 纳米的芯片都得靠它。 之前荷兰虽然也对光刻机出口有限制,但主要针对的是更先进的 EUV 光刻机,DUV 设备还能通过申请许可出口,现在直接全面禁止,相当于断了不少企业的关键设备来源。 这次新规里说的 DUV 设备,具体指的是波长 193 纳米的沉浸式光刻机,这种设备是目前全球主流的成熟制程芯片生产工具。 2024 年,ASML 向中国出口了大概 30 台 DUV 光刻机,占其全球 DUV 设备销量的 18%,现在突然禁售,国内那些正在扩建 28 纳米产线的企业,比如中芯国际天津厂、华虹无锡厂,都得重新调整设备采购计划。有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某家企业原本订了 5 台 DUV 光刻机,已经付了定金,现在新规一出,订单直接被冻结,后续能不能拿到设备还是未知数。 更让人在意的是管制范围的扩大,新规不光禁了设备出口,连敏感领域的新合作都一刀切禁止。这里说的敏感领域,主要包括光刻机的维护保养、技术升级,还有相关零部件的供应。 之前 ASML 还会给中国客户提供设备维护服务,比如更换镜头、校准激光源这些,现在新合作全被禁止,哪怕是之前签过的长期维护合同,后续涉及技术更新的部分也得停了。 而且像光刻机里的关键零部件,比如高精度导轨、特种镜片,之前中国企业还能通过第三方渠道少量采购,现在新规把这些也纳入管制,连零部件供应都可能受影响。 ASML 对此也发了声明,说会严格遵守荷兰政府的出口规定,同时提到这次新规会影响大概 20% 的全球 DUV 设备订单,其中中国市场占比最大。 要知道,ASML 在 DUV 光刻机领域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80%,它一禁售,短期内很难有其他企业能补上这个缺口。比如日本的尼康、佳能虽然也生产 DUV 设备,但技术性能和产能都比不上 ASML,而且它们的设备主要针对更低端的制程,满足不了国内企业对 14 纳米、28 纳米制程的需求。 从行业影响来看,28 纳米芯片虽然不算最先进的,但应用范围特别广,像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消费电子里的很多产品都得用它。 2024 年中国 28 纳米芯片的需求量大概是 800 万片晶圆,其中有 60% 得靠国内企业自己生产,而这些生产基本都依赖 ASML 的 DUV 光刻机。现在设备进不来,后续产能可能会受影响,进而推高相关芯片的价格,像新能源汽车的车载芯片、智能家居的控制芯片,都可能面临供应紧张的情况。 不过咱们国内也不是毫无准备,最近几年一直在加大对半导体设备的研发投入。比如上海微电子装备已经研制出了 90 纳米制程的 DUV 光刻机,虽然和 ASML 的 14 纳米制程设备还有差距,但也在逐步突破技术难关。 而且不少企业也在调整战略,一方面加大对成熟制程芯片的库存储备,另一方面和国内设备厂商合作,加速验证国产替代设备的性能。有消息说,中芯国际已经开始测试上海微电子的 DUV 设备,虽然还没大规模量产,但也算是有了新的方向。 荷兰这次出台新规,背后也有美国施压的影子。之前美国就一直游说荷兰、日本、韩国这些国家,要求它们加强对半导体设备和技术的出口管制,试图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这次荷兰直接禁了 DUV 设备出口,算是进一步跟进美国的战略。 但这样的做法,对 ASML 自身也有影响,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ASML 的营收和利润都会受冲击,而且还可能倒逼中国加快国产替代的速度,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它的全球竞争。 现在行业里最关心的就是新规的具体实施时间和过渡期,路透社的报道里提到,新规会从 2025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没有设置过渡期,这意味着从明年开始,ASML 就不能再向中国出口任何 DUV 设备了。后续国内半导体企业如何应对这个困境,国产光刻机技术能不能加快突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信息来源:路透社:《荷兰 2025 年光刻机出口新规正式启动 ASML 禁售 DUV 设备至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