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要是倒退十年,深圳龙华富士康工厂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 凌晨三点的车间里,流水线灯光亮得晃眼,穿着蓝色工服的工人轮班作业,运输物料的叉车在通道里穿梭,连食堂都 24 小时供应热饭,那时候的富士康,是 “世界工厂” 的代名词,光龙华园区就有超过 30 万员工,每天能生产上百万部手机,订单多到排到半年后。 可现在再去看,不少车间的灯都暗了,曾经挤满人的宿舍区空出大半,甚至有几栋楼直接挂出了 “出租” 的牌子,这种落差,连在厂里干了 12 年的老员工都忍不住感慨:“以前忙得脚不沾地,现在一周能休息两三天,订单少得可怜。” 富士康的 “泄气”,从订单数据上就能看得明明白白。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厂,它曾包揽 iPhone 近 70% 的产能,2020 年巅峰时期,光是为了赶 iPhone 12 的订单,龙华工厂还紧急招聘过 10 万名临时工。 可到了 2024 年,苹果把部分 iPhone 16 的代工订单分给了印度塔塔集团和越南的工厂,分给富士康的份额降到了 55%,更别提 iPad 和 MacBook 的订单,也被和硕、纬创等竞争对手抢走不少。 有供应链消息说,2024 年三季度,富士康大陆工厂的手机代工量同比降了 28%,这直接导致郑州、成都等几个大园区的产能利用率不足 60%,不少生产线干脆停了工。 除了苹果订单流失,安卓阵营的生意也不好做。以前小米、OPPO、vivo 这些国产手机品牌,有 40% 的中低端机型都交给富士康代工,可现在这些品牌为了降低成本,开始把订单转给更便宜的本土代工厂,比如深圳的兆驰股份、惠州的光弘科技,这些厂的代工费比富士康低 15% 到 20%,还不用像富士康那样承担庞大的员工宿舍、食堂等配套成本。 2024 年上半年,富士康从安卓阵营拿到的订单量同比降了 35%,连曾经火爆的智能手表、耳机代工业务,也被立讯精密抢去不少份额。 更要命的是,富士康一直依赖的 “大规模代工” 模式,现在跟不上市场变化了。以前手机市场是 “机海战术”,一款机型能卖上千万台,富士康的流水线开足马力就能赚钱。 可现在消费者喜欢个性化,手机机型更新快、批量小,有时候一款机型只生产几十万台就停产,这对需要提前投入大量设备和人力的富士康来说,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比如 2024 年某国产手机品牌推出的折叠屏机型,只给了富士康 5 万台的订单,结果生产线刚调试好,订单就完成了,设备闲置了大半年,光折旧费用就亏了不少。 大陆用工成本的上涨,也让富士康的 “低成本优势” 消失了。2010 年的时候,龙华工厂普通工人的月薪大概 2000 元,到 2024 年已经涨到了 6000 元以上,翻了三倍还多,再加上社保、住房公积金等成本,每个工人每年的用工成本接近 10 万元。 而印度、越南的工人月薪才 2000 到 3000 元,这也是苹果把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的重要原因。虽然富士康也在印度建了工厂,但那边的供应链不完善,很多零部件还得从大陆运过去,物流成本高,工人技能也不如大陆熟练,生产效率比大陆工厂低 30%,这就导致它在东南亚的工厂一直没形成规模,反而成了拖累。 郭台铭曾经说过 “富士康离了谁都能活”,可现在看来,它没能跟上市场的节奏。以前靠 “人海战术” 和低成本就能赚大钱,现在面对订单分散、成本上涨、竞争加剧的情况,却没能及时调整模式。 2024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富士康净利润同比降了 42%,这是它上市以来最大的单季度跌幅,连股价都从 2020 年的高点跌了 60%,不少投资者都在减持。 曾经的 “代工帝国”,如今连大陆工厂的水电费都得精打细算,有些园区甚至把路灯换成了节能款,办公楼的空调温度也调高了两度。这种变化,恐怕是当年意气风发的郭台铭,怎么也没料到的。 信息来源:苹果供应链报告:《2024 年 iPhone 代工份额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