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中国空间站可不是

薛彤作琴 2025-11-03 16:34:00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中国空间站可不是“没消息”了,而是从“大张旗鼓搞建设”变成了“踏踏实实搞运营”。 最近总有人说 “中国空间站没动静了”,甚至拿国际空间站来对比,说什么 “差距太大没脸提”,这可真是误会大了。 要知道,中国空间站在 2022 年完成 “T” 自基本构型后,就从建设阶段转入了运营阶段,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发射核心舱、实验舱,自然少了些 “大新闻”,但这可不是 “没消息”,而是进入了更关键的科学实验和常态化运营期,就像家里房子盖好后,重点从 “装修” 变成了 “住进去好好用”。 先说说国际空间站,它确实是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设施,1998 年就开始建设,由 16 个国家联合参与,总重量超过 420 吨,这么多年来开展了不少科学实验。 但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 太老了。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寿命原本是 2015 年,后来延长到 2024 年,现在又计划延长到 2030 年,不少设备已经老化,2024 年就多次出现空气循环系统故障、太阳能电池板效率下降等问题,俄罗斯舱段甚至还出现过漏气情况。 而且国际空间站的运营成本极高,每年要花掉约 30 亿美元,主要靠美国和俄罗斯承担,其他参与国只分摊一小部分,长期来看很难持续。 再看中国空间站,虽然建成时间晚,但优势在于 “新” 和 “全”。中国空间站总重量约 66 吨,虽然比国际空间站小,但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功能明确,而且所有设备都是全新的,技术更先进。 比如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能把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水也能循环利用,再生效率达到 95% 以上,比国际空间站的 80% 左右更高,大大减少了地面补给的需求。 2024 年,中国空间站还完成了货运飞船的升级,新一代货运飞船载货量从 6.9 吨提升到 7.8 吨,而且能携带更多低温实验样品,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现在中国空间站的运营可是 “闷声干大事”。2024 年全年,中国空间站共开展了 43 项空间科学实验,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问天实验舱的生物技术实验柜里,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了水稻新品种,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稻的生长周期缩短了 15%,而且产量提高了 10%,这对未来太空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梦天实验舱的流体物理实验柜还完成了微重力下液滴燃烧的研究,为开发更高效的燃料提供了数据支持。这些实验不像发射火箭那样引人注目,但每一项都在为人类探索太空积累重要成果。 航天员驻留也进入了常态化。2024 年,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两个乘组先后进驻中国空间站,每个乘组驻留 6 个月,完成了舱外维修、设备调试、实验操作等多项任务。 神舟十八号乘组还首次实现了与国际空间站的近距离交会,虽然没有对接,但双方交换了科学实验数据,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一步。 目前,已有 17 各国家的 23 各实体参与到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中,意大利、瑞士、波兰等国家的实验项目已经在空间站开展,未来还会有更多国际合作项目落地。 至于说 “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客观。国际空间站的优势在于规模大、运营时间长,但中国空间站在技术先进性、运营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而且中国空间站还在不断升级,计划在 2030 年前增加一个扩展舱段,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而国际空间站到 2030 年后是否还能继续运营还是个未知数。未来,随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更多科学成果的产出,它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现在大家之所以觉得 “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只是因为它从 “建设期的热闹” 进入了 “运营期的稳健”,不再需要靠频繁发射来吸引关注,而是用实实在在的科学实验和运营成果说话。这种 “踏踏实实搞运营” 的状态,才是一个成熟空间站应有的样子,也是中国航天稳步发展的体现。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空间站 2024 年运营情况报告》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