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字都不认,没上过大学的农民,竟然攻克了难道美国、日本众多专家研究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难题,美国得知,出300万美元想买断技术,他却转身免费献给国家! 这个人就是姜向涛。 没上过一天大学、连字都认不全的农民姜向涛,真就凭着一双摸了一辈子土的手,攻克了美国、日本众多专家钻研十几年都没拿下的难题,面对美国抛来的300万美元买断价,他眼皮都没抬就拒绝了,转头把辛苦培育的品种全无偿献给了国家,这份硬骨头和家国心,比他种出的瓜还要金贵。 上世纪九十年代,姜向涛在黑龙江林甸县种着几亩薄地,种普通庄稼一年到头也就混个温饱,看着老婆孩子跟着省吃俭用,他心里急得冒火,总琢磨着怎么能让地里的收成翻番。1996年夏天,他在自家瓜棚里发现了株奇怪的西瓜苗,别的瓜苗一节顶多挂一个瓜,还净开些不结果的“谎花”,这株苗却每节都挂着小瓜胎,从头到尾没长一朵雄花。他没读过育种的书,不知道这株苗藏着世界级的秘密——当时美国、日本的专家正砸着几百万美元在实验室里攻关“稳定遗传的全雌西瓜”,折腾十几年连边都没摸着,日本早在1947年就培育出无籽西瓜,可全雌品种这道坎就是迈不过去。 姜向涛只知道这苗是个宝贝,没有雄花没法授粉,他就每天蹲在棚里,一朵一朵摘别的瓜苗雄花来人工授粉,忙活半年,最后只收了138粒像金子一样的种子。第二年把种子全种下去,奇迹却没重现,长出来的全是普通瓜苗,村里人都劝他放弃,说这是白费劲,可他不死心,把结出的种子又收起来,第三年接着种,这次终于有几株苗重现了“一节一瓜”的奇迹。这时他才托人查资料知道,这叫“全雌瓜”,基因会隔代遗传,要固定下来比登天还难。 从那以后,姜向涛就和瓜苗较上了劲。他没有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就用最原始的法子:拿个小本子,认不全字就画符号,记下每株瓜哪天浇水、哪天长叶、甜度多少,哪个棚的苗抗病性强,哪个结的瓜更甜。为了抢时间,他成了“南繁育种人”,每年冬天背着种子往海南跑,利用热带气候一年种两季,加速培育进程。有一年海南刮台风,他的育种大棚被掀翻,眼看辛苦培育的样本要毁,他冒雨冲进大棚抢救,双手被刮断的棚架划得全是口子,幸亏“甜瓜大王”吴明珠院士伸出援手,给了他实验基地,还把自己的研究笔记给他看,叮嘱他“一定要给中国人争口气”。 就这么熬了5年,2000年的时候,姜向涛终于培育出世界上首个稳定遗传的全雌西瓜品种“全雌1号”,这品种彻底解决了“谎花”问题,每株能结七八个瓜,普通西瓜亩产3000斤,它能产5000斤,收购价还比普通瓜高两毛钱一斤。更厉害的是制种效率,以前每亩地要花3000多块请人人工去雄授粉,用全雌品种做母本,和父本混种就能自然杂交,每亩能省下80%的人力成本,种子纯度还能达到99%以上。 这消息传到国外,美国专家立马找上门来,2007年一开口就出价300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两千多万,够在城里买几十套房,可姜向涛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说这瓜是在咱中国的地里长出来的,是中国人自己琢磨出来的,不能卖给外国人。2012年英国专家带着同样的价钱来,还是被他怼了回去,有人偷偷找他,许诺给车给房,只要卖一点种子,他也没松口,夜里还特意去瓜田巡视,就怕技术被偷。 拒绝了重金,姜向涛做了个更让人佩服的决定:把自己二十多年培育的23个全雌瓜品种,包括西瓜、甜瓜、香瓜,全打包送到了国家种子基因库,分文不取。他知道,只有国家能把这些良种推广到更多地方,让全国农民都受益。事实真如他想的那样,这些品种很快在全国铺开,光他老家林甸县,瓜农收入就翻了几番,累计帮农民增收达到20亿。甘肃、新疆的种子基地请他去当技术顾问,他培育的“向富8号”“蓝月亮”等品种还卖到了印尼、俄罗斯,推广了2000多亩,帮外国农民也赚了钱。 国际葫芦科遗传学会后来收录了他发现的全雌西瓜基因,这是该领域唯一被国际公认的中国成果,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民,就这样响彻了国际学术圈。到2024年,74岁的姜向涛已经钻研育种25年,培育出42个获专利的品种,当年又有4个甜度更高的新品种问世。棚里温度40度,他每天还得蹲五个小时,测甜度、记数据,7个棚里种着300多个品种,每个的特性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人问他后悔吗,放着300万美元不赚,偏要遭这份罪。他拿出那个画满符号的小本子,上面贴着国家种子基因库的接收证明,说咱农民吃的是国家的饭,好东西就该留给国家。这话没什么大道理,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实在。美国、日本的专家有实验室、有经费,却拿不下的难题,被一个农民用手摸、用心记攻克了;外国人花重金想买的宝贝,他无偿献给了国家,姜向涛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本事从来不在学历里,真正的骨气,永远藏在对家国的赤诚里。
一个连字都不认,没上过大学的农民,竟然攻克了难道美国、日本众多专家研究十几年都没
梵西之花
2025-11-03 20:25: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