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问:美国拥有的核弹头可以摧毁世界1000次,难道中国人就一点也不害怕嘛?

烟雨评社 2025-11-05 11:58:09

外国记者问:美国拥有的核弹头可以摧毁世界1000次,难道中国人就一点也不害怕嘛?”对此,马斯克早已经给出回答:“中国并没有崛起,而是在回到本就属于自己的高位,自古中国就是世界顶尖的强国,他们有很多聪明的头脑,会做出许多伟大的事情,DeepSeek只是个开始……” 马斯克这番话,先不说是否解答了 “害怕与否” 的问题,单是 “中国不是崛起,是回归高位” 的论断,就足以引发热议。 要知道,在不少西方舆论语境里,“中国崛起” 是常用表述,仿佛中国的发展是 “突然打破原有秩序”,但马斯克却跳出了这个框架,直指中国的历史地位。 从汉唐的丝绸之路联通世界,到宋元的科技文化影响周边,再到明清前期的经济规模领先全球,中国在漫长历史中本就长期处于世界发展的前沿。 这种 “回归” 的视角,让外国记者的提问瞬间失去了 “以实力施压” 的底气,毕竟一个曾长期站在高位的文明,不会因短期的外部威慑就轻易动摇。 而马斯克提到的 “DeepSeek”,更是让这个观点有了实打实的支撑。作为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 AI 大模型企业,DeepSeek 今年推出的多模态模型,在逻辑推理、代码生成等核心能力上,已经跻身全球顶尖行列,甚至在部分细分场景下超越了美国同类产品。 更关键的是,DeepSeek 的发展路径完全基于自主研发,从算法优化到数据训练,几乎没有依赖外部核心技术,这恰恰印证了马斯克口中 “中国有很多聪明的头脑”。 除了 DeepSeek,中国在新能源、航天、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也不断涌现 ——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改写了全球电动车安全标准,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让中国成为少数能实现深空探测的国家。 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 更是多次刷新世界纪录。这些成就不是偶然,而是中国长期重视教育、鼓励创新的结果,也是 “回到高位” 的有力注脚。 再回头看外国记者的提问,“害怕美国核弹头” 的潜台词,其实是认为 “实力差距会带来恐惧”。但现实是,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如今的中国不仅拥有足够的国防力量维护自身安全,更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构建起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中国研发投入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数量全球第一,每年新增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这种全方位的发展,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外部挑战,而不是被单一的 “核威慑” 所牵制。 马斯克的回应还暗含着对全球发展格局的判断。他不认为中国的发展是 “威胁”,反而将其视为 “世界回归正常秩序” 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中国的聪明头脑能创造出更多像 DeepSeek 这样的伟大成果,这些成果最终会推动全球科技进步,而不是引发冲突。 这种观点其实也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认同 —— 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让各国早已休戚与共,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多合作机遇,比如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输出,帮助更多国家实现 “双碳” 目标;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让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更快。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的这番表态并非一时兴起。作为频繁往返中美、深耕科技领域的企业家,他比很多西方政客更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成功,让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活力;SpaceX 与中国航天企业的技术交流,也让他看到了中国在尖端领域的潜力。这种基于实际接触的判断,远比那些靠臆测和偏见形成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如今,马斯克的回应已经在国际舆论场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西方媒体开始重新审视 “中国发展” 的历史维度,也有更多人意识到,用 “崛起” 来定义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不了解。 而对中国来说,外界的评价或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用更多像 DeepSeek 这样的成果,证明 “回到本属高位” 不是空谈,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中国的选择不是孤注一掷,而是步步为营,从历史到科技,从人才到和平,这一连串的底气,足以让任何威胁都失去锋芒,正因如此,面对核弹头的数字游戏,中国人依然可以淡定如常。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