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细心的网友发现,在福建舰入列仪式上,看到了马伟明院士,这位为中国电磁

芸霄记史 2025-11-08 16:01:09

·国士无双,细心的网友发现,在福建舰入列仪式上,看到了马伟明院士,这位为中国电磁弹射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之无愧是新时代的国之脊梁。   很多人只看到那艘巍然入列的航母,却很少知道它背后的心脏,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正是由马伟明带队一步步走出来的。     其实马伟明院士的出身十分普通,少年时期体弱多病,险些辍学,1978年高考,他因服从调剂进入海军工程大学。   刚入校,他既不懂海军,也不爱这门学科,在那段迷茫的日子里,正是导师张盖凡发现了他在科研上的潜质,为他争取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次转折,让他真正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也成了他命运的起点。     走上科研之路后,马伟明遇到的第一个硬仗,是一次军用潜艇进口发电机的验收会,那台昂贵的设备在测试中被他发现存在“固有振荡”这一严重隐患。   外国专家却不顾事实,反指责中方检测水平差,会议现场一度僵住,关键时刻,马伟明站了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否定了对方的说法,拿出计算图纸列出他们在设计上的明显缺陷。   场面瞬间逆转,外国专家哑口无言,这次较量让他明白,技术被人卡脖子的痛,只有掌握核心才能挺直腰杆。     为了攻破这项技术,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经费只有三万多元,实验室是临时改装的洗脸间,条件艰苦到令人难以想象,但他们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六年时间,他们反复试验、推翻、再试验,最终攻克了这个核心问题,这次成功震动了业内,也让外国同行开始正视中国科研的力量。   很快,有国外公司愿意花上百万美元买断这项专利。面对巨额诱惑,马伟明只说了一句话:“技术属于国家,不属于我个人。”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     但他没有就此停步,解决别人的问题不是他想做的事,他要做的是掌握定义标准的权力,就在国内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尚无头绪时,他主动请缨突破难关。   当会上众人犹豫不前时,他反问:“为什么要等别人做出来,我们才敢开始?”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接下来的几年,他带领团队攻下堡垒,研制出世界首创的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和舰载中压直流输电系统,为中国舰艇综合电力系统奠定了基础,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正是从他们手中开出的成果。     荣耀之后,他没有选择享受,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延续这种力量,恩师张盖凡教授的去世,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人再强,也无法独撑一个时代。   他将自己的科研奖金全部拿出来,设立奖学金,用于扶持年轻学生的创新研究,还以恩师的名字设立了“盖凡奖学金”,以此表达传承之情。   他的带徒标准很简单:不论出身、不看资历,只看能力,2002年,他把一个重要项目交给24岁的学生王东,让他主导研发,并对他说:“你负责干,我给你兜底。”正是这种信任,点亮了年轻科研人的热血,也让一批批新人迅速成长。     今天再回望福建舰的甲板,那套稳定可靠的电磁弹射装置,并不是一夜之间造出来的成果,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底气。这背后的故事,不只是科学的突破,更是精神的延续。   从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定义,马伟明和他的团队,为中国科研打开了一条新的航道。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