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国人所料,中方刚把1200万吨美国大豆的订单递过去,美国就立马通告全球要继续针对中国的301调查。这操作真的把“翻脸比翻书快”演绎到了极致,白宫这边刚把采购数字吹得震天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转头就挥舞贸易大棒,这种自相矛盾的戏码,任谁看了都得说句离谱。 2025年中美经贸摩擦进入新阶段,早春时节,美国商务部就更新出口管制名单,新增多家中国半导体企业,波及芯片设备和材料供应。这不是孤立事件,同月华盛顿对巴西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直接冲击咖啡和牛肉出口,巴西东北渔业链条随之停摆多周。全球供应链感受到压力,日本和韩国半导体设备出口也面临额外审查,东京和首尔的企业不得不调整生产线。WTO日内瓦总部,成员国代表频频召开会议,讨论单边措施对规则的破坏。中国作为大豆进口主力,2024年总进口量达1.05亿吨,主要依赖巴西和阿根廷来源。为稳住国内饲料市场,农业部门推行豆粕减量替代,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一至十月节约豆粕127万吨。同时,试点餐余食物饲料化,产能扩展到10万吨级别。这些举措显示出中国在供应链多元化上的长远布局,避免单一依赖带来的风险。 吉隆坡磋商于10月25日拉开帷幕,两天内双方聚焦农产品贸易和301条款。联合声明显示,中美就扩大农产品采购达成共识,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公开透露,中国将在11月和12月进口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至少2500万吨。这笔意向直接缓解了美国豆农的燃眉之急,2025年前八月对华出口仅2.18亿蒲式耳,同比锐减。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强调这份协议是特朗普团队外交成果,屏幕滚动中西部农场收割画面。农业协会迅速行动,十四家主要农产品组织组成访华团,在进博会展台推动CHS Inc.等三家企业恢复输华资质。协议还包括美方暂停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一年,中方相应调整反制措施。 协议公布后,白宫高调宣传迅速发酵。11月1日玫瑰园记者会,特朗普提及大豆订单数字,助手递交数据卡片,媒体争相报道。CNN和Fox News滚动播出,分割屏显示农场镜头和协议文本。芝加哥农业部办公室,官员打电话通知供应商,仓库开始准备装运。然而,这种喜悦氛围没持续多久。11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公告,重启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产业的301调查,扩展范围至芯片材料全链条。公告虽确认从11月10日起暂停部分造船限制,但新增审查节点,豁免产品有限。联邦公报11月13日刊登修改通知,延续调查框架。这一步完全无视吉隆坡默契,农业界欢呼声中夹杂困惑。农场主们在集市议论订单不确定性,明尼苏达州生物柴油厂产能闲置,掺混目标面临挑战。美方这一操作并非针对中国独有,早前对巴西的关税就导致牛肉出口损失10亿美元,咖啡市场份额缩水34%。 中国商务部对白宫的采购数字表态审慎。11月1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何亚东指出,吉隆坡磋商确实涉及农产品共识,但具体量属意向讨论,未形成最终订单。中国强调秉持开放合作,与全球伙伴深化互利。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9月大豆进口创纪录1290万吨,主要来自南美,巴西占比升至71%,美国份额降至20%。这反映出中国采购策略的灵活性,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农业农村部加速新兴渠道,俄罗斯远东和埃塞俄比亚供应增加,乙醇梭菌蛋白等新饲料生产上马。2024年饲用豆粕减量行动已见成效,技术替代让国内需求更稳健。即便美豆意向落地,也将覆盖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多国,这是中国保障粮油市场稳定的常规操作。 WTO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中国常驻代表余本林指出,美国18年前承诺仅依WTO裁决行事,如今却公然违背。64个成员国联合提议启动上诉机构法官甄选,美国单方面拒绝,导致机制近乎瘫痪。巴基斯坦和欧盟公开表示,301调查违反多边规则,加剧全球贸易冲突,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日本代表承认知识产权保护必要,但贸易措施须符合协议。韩国供应商仓库重新分类货物,欧盟布鲁塞尔总部审阅报告标记冲突点。这些声音凸显美国维护产业霸权的代价,半导体领域新增136家中国企业入实体清单,韩国和日本设备出口受限。 这份吉隆坡共识虽是小步前进,却暴露中美经贸的深层不信任。美国豆农短期获益,但长期依赖中国市场不可持续,2025年对华出口若仅18.2百万吨,仍远低于峰值。中国采购转向南美,成本优势明显,白宫的宣传更多服务国内政治。国际社会呼吁回归多边规则,WTO机制瘫痪加剧不确定性。贸易平衡需平等协商,美国旧有套路难以为继,中国诚意有底线。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执行,短期拉锯或成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