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白拟联合生产苏-75“将杀”战机!中东亚太已表兴趣,五代机合作释放哪些信号? 11月19日,迪拜航展现场,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总裁亚历山大·米赫耶夫向卫星通讯社透露的关键消息,让全球军贸市场再次泛起涟漪——俄罗斯正研究同白俄罗斯联合生产苏-75“将杀”(Checkmate)第五代歼击机,而这款主打出口的单发轻型五代机,此前已吸引中东、亚太多国关注。 苏-75的“出身”本就自带话题。2021年莫斯科航展上,它以“全球最便宜五代机”的标签首秀,单发设计、内置弹舱、超音速巡航能力,加上预计3000万至4000万美元的单价(远低于F-35的8000万美元起),直接瞄准中小国家“买得起、用得上”的五代机需求。但此后项目进展低调,外界对其量产节奏存疑,如今俄白联合生产的消息,相当于给这款战机的市场化按下“加速键”。 为何选白俄罗斯?军事观察人士分析,两国合作有扎实基础:白俄罗斯虽非传统航空强国,但其拥有MIG飞机制造厂的成熟生产线,且长期参与俄制战机维护与改进,具备技术承接能力;更关键的是,俄白联盟框架下军事合作密切,从S-400防空系统到苏-27/30战机,双方早有协同生产经验。联合生产既能分摊研发成本、扩大产能,也能借助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更便捷地向中东、东欧市场推广。 对买家而言,这则消息意味深长。中东多国近年加速空军现代化,如阿联酋、沙特等国正寻求替换老旧的F-16、幻影2000,却对F-35的高价与政治附加条件望而却步;亚太部分国家同样面临“先进战机缺口”,苏-75若以“俄白联合品牌”推出,性价比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米赫耶夫提到“中东和亚太很关注”,正是看准了这一需求空白。 更深层看,这是俄罗斯五代机出口策略的调整。此前苏-57因俄军自用优先、出口限制多,市场表现平平;苏-75另辟蹊径,以“轻型、低价、出口导向”破局,再拉白俄罗斯入局,等于用“联盟产能”对冲西方制裁下的供应链风险。对白俄罗斯来说,参与五代机生产不仅能提升本国军工技术水平,更能深度绑定俄白军事一体化,巩固地区影响力。 当然,挑战也不容忽视。联合生产需协调技术标准、产能分配,更要应对西方可能的制裁施压——比如关键零部件断供风险。但至少从目前看,俄白已迈出实质性一步,苏-75或将成为未来5-10年国际军贸市场的“黑马”。 它揭示了五代机市场的“分层竞争”——既有F-22、歼-20这样的重型隐身战机“顶流”,也有苏-75这类“高性价比选项”填补市场缝隙。而对地区安全格局来说,更多国家装备五代机,或将推动空中力量对比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军事

三少爷的剑
先进到都不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