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听到这个消息后,毛主席脸色一沉:这么多年了,怎么才升了一级?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摆着一面丝绸做的旗帜,长89厘米宽72厘米,中间绣着个龇牙咧嘴的白虎,两边印着“优胜”二字,这就是当年南朝鲜“白虎团”的团旗。 这面旗的背后,藏着一个叫杨育才的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还有一场让人拍案叫绝的奇袭。 1926年,杨育才生在陕西勉县的贫苦农家,1949年参了军,1951年就跟着志愿军去了朝鲜。 在战场上,他跑得起劲、力气又大,脑子还灵光,战友们都叫他“飞毛腿”“大力士”“小诸葛”,没多久就当上了侦察排副排长。 1953年夏天,朝鲜停战谈判快成了,南朝鲜的李承晚却跳出来捣乱,把两万七千多朝鲜籍战俘放出来编进自己部队,还喊着要打到鸭绿江。 志愿军决定打场金城战役教训他,而杨育才他们要对付的,就是李承晚手下的精锐“白虎团”。 这个团1946年就成立了,装备好兵又足,因为打了场胜仗,李承晚亲自给了这面虎头旗,气焰嚣张得很。 203师定下“擒贼先擒王”的目标,让杨育才带个化装侦察班去端掉“白虎团”团部。 他挑了12个最能打的侦察兵,还有两个朝鲜人民军向导,大伙儿都扮成南朝鲜兵,杨育才长得高鼻梁深眼窝,就装成美军顾问。 出发前,他们审了二十多个俘虏,把“白虎团”的岗哨位置、活动规律摸得门儿清,还反复演练怎么应对突发情况。 1953年7月13日夜,志愿军万炮齐鸣,杨育才带着小分队借着炮火掩护往南穿插。 走了没多远,他借着炸弹的光清点人数,发现队伍后头多了个人,仔细一看,是个被炮火吓傻的“白虎团”传令兵,以为他们是自己人就跟着跑了。 这下正好,从他嘴里问出当晚的口令“古伦姆~欧巴”,凭着这个口令,小分队顺顺利利过了好几道岗哨。 走到勇进桥南边,遇上四十多辆汽车的敌增援部队,杨育才当机立断设埋伏,三分钟就炸了七辆汽车,趁着混乱赶紧冲了过去。 凌晨两点四十分,小分队摸到了“白虎团”团部,正好撞见敌军在开作战会议。 杨育才把人分成四个小组,一组打警卫排,二组攻炮兵指挥部,三组直扑会议室,四组炸汽车截残敌。 两点四十三分,战斗打响,三组的战士往会议室扔了几颗手雷,爆炸声刚过就冲了进去,几十秒就端了指挥中枢,“白虎团”团长陆根洙当场毙命。 杨育才一眼看见墙边铁架上的虎头旗,上去一把扯下来塞进怀里,随后他们又捣毁了附近的油库和弹药库,火光把半边天都映红了。 这场仗打了一个多小时,13个人毙伤223个敌人,俘虏19个,自己却一个伤亡都没有,彻底打乱了“白虎团”的部署。 等仗打完了,杨育才记了特等功,1954年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也给了他“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 回国后,他没借着功劳享福,从连长一路干到侦察连副连长,这一干就是十来年。 1964年,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进京演出,火遍了京城,剧中“严伟才”的原型就是杨育才。 当年八月,毛主席在北戴河看了这出戏,看完就问身边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人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肖华说不清楚,演出结束就赶紧让济南军区去查。 调查组最后在沛县微山湖畔的生产基地找到了杨育才,快四十岁的人了,正带着比他小二十岁的战士在凉水里练武装泅渡。 从生产基地到师部有55公里,只要有空,他就徒步往返,说是能练行军本事,逢年过节,他还去食堂帮厨,和战士们挤在一起吃饭。 这份踏实让所有人都佩服,之后他慢慢升了营长、副团长,最后当到了师副参谋长、副师长,还成了中共九大、十大代表和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1年离休后,他当起了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跑遍全国讲革命故事,还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99年他在北京病逝,张万年、迟浩田两位将军亲自去追悼会致哀,还题了“英雄一世,精神长存”的挽联。 要说这场奇袭能成,绝不是运气好,杨育才他们出发前把敌人情况摸得透透的,化装、应变都练了无数遍,这才是不打无准备的仗。 遇上突发情况也不慌,抓个俘虏就问出口令,见着增援部队就果断伏击,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13个人打垮敌人一个精锐团部还零伤亡,这靠的不是蛮干,是真本事和巧战术。 京剧《奇袭白虎团》把真实事迹搬上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英雄;毛主席的过问,让这位藏在基层的英雄走到了台前。 现在那面虎头旗还在军事博物馆里,它不光记着一场战役的胜利,更记着一种精神——英雄从不是靠光环撑着,而是靠初心顶着。 英雄从不是聚光灯下的昙花,而是扎根岁月的松柏,初心不改,方得永恒。 【评论区聊聊】你最难忘的抗美援朝英雄故事是什么?来聊聊吧。 (信源:杨育才:奇袭“白虎团”——华夏经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