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余财发却十分生气,他不忿地说道:“他当了大官,从不帮我们家里,还拿我当弟弟吗?” 1935年的忠堡战场上,红二军团十八团的战士们打得正猛,团长贺炳炎和政委余秋里带着大伙以少胜多,把国民党军张振汉的部队打垮,连总指挥贺龙都夸这支部队能打。 没人想到一年后,这个敢打敢拼的政委,会在得章坝的战斗里付出一条胳膊的代价。 1936年3月,乌蒙山区的寒风里,余秋里和新任团长成本兴接到贺龙的命令,要火速赶到得章坝截住突然改道的国民党第十三师。 部队刚到干沟梁子,就看见敌人顺着山坡往沟下走,两人当机立断下令开火,敌人被打得死伤一片滚进沟底,缩在山沟里顽抗。 就在成本兴起身看地形时,对面的枪口已经对准了他,余秋里喊了声危险,一把将他拉倒,自己的左臂却被子弹打断,鲜血一下子喷了出来。 他咬着牙继续指挥,可就在部队冲山顶掩护主力转移时,一梭子弹又打在他的左臂上。 断骨露在外面,两根筋耷拉着微微颤动,他愣是没下火线,直到天黑看着部队安全转移才松口气。 接下来的长征路上,余秋里的伤痛一天比一天重,左手只剩一根手指能动,其余都没了知觉。 部队要么打仗要么急行军,根本没工夫治伤,他就被战友抬着渡过金沙江,翻过大雪山。 走到噶曲河时,医生打开纱布才发现,伤口早就烂了,里面生了白蛆。 直到当年9月到了甘肃徽县,卫生部部长侯友成说:“再不截肢就没命了。”才赶紧找手术器械。 刚好打了胜仗缴了些纱布消毒棉,可就是没有锯子,最后在县城钟表店买了根钢锯条,又从修理所找了把锯弓,就在小镇居民家的门板上,把余秋里绑牢实了做了截肢手术。 从负伤到截肢,整整192天,这个独臂汉子拖着伤臂走完了最难的长征路,后来西方记者索尔兹伯里听了这段经历,竖起大拇指夸他是真正的军人。 伤好之后的余秋里,打仗和带兵的本事更突出了。 抗日战争时,他和贺炳炎组建了独立三支队,在平津保三角地带打游击,首战板家窝就歼灭八十多个日军。 他看着新兵练兵吃力,就琢磨出“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法子,老兵教新兵技巧,新兵提练法建议,部队战斗力蹭蹭往上涨,连毛主席都肯定这个办法好。 解放战争时,他带着部队参加延安保卫战、沙家店战役,看着部队里解放战士越来越多,就搞起“诉苦三查”,让战士们诉旧社会的苦、查思想斗志。 战士们的劲头更足了,这个办法后来在全军推广,毛主席说:终于找到教育俘虏兵的好法子。 建国后,国家缺油缺得厉害,1958年余秋里临危受命当石油工业部部长。 那时候经济困难,很多工程都下马了,可松辽盆地刚探出大油田,他拍板要搞大庆石油会战,说改变石油面貌就看这一回了。 1960年开春,数万职工赶到松辽草原,没公路没房子没粮食,余秋里先让大伙学《实践论》《矛盾论》,说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 他带头拉犁种地,和战士们一起盖“干打垒”住房,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培育出王进喜这样的铁人。 就这么拼了几年,1964年我国石油自给率达到88.3%,周总理在人大会议上宣布:国家经济、国防和生活用的石油基本能自给了。 到了1983年,余秋里回乡探亲,刚见到子侄辈就先把话说明白:“你们别想从我身上沾光”。 弟弟余财发忍不住说:“你当这么大的官,从来没给家乡办过事”。 他听了这话直言:“我是国家计委主任,不是江西计委主任,更不是吉安县计委主任”。 70岁那年他做报告,服务员要扶他,他摆手拒绝,自己划火柴点烟,报告材料都是亲自准备。 没人见过他用职权谋私,反倒常听他说,工作要对得起百姓的信任。 很多人说余秋里的故事传奇,其实他的厉害之处,在于把信念落到了实处。 战场上当兵的,敢用身体护战友、带伤守阵地,是心里装着部队的责任;搞建设时当干部的,能带头啃硬骨头、把“缺油”的帽子扔了,是为了国家的需要。 身居高位时,能把公权和私事分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得当官的本分。 独臂撑起来的,从来不是个人功名,是家国重担;刻进骨子里的,从来不是官威,是百姓期盼。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余秋里将军这一辈子,最让你记牢的是哪件事? (信源:将军本色是平民——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