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大授衔后,远在大洋彼岸的李奇微看到报纸上十大元帅的名单后,命人送到麦克阿瑟那里,麦克阿瑟看到后,气得拍起了桌子:“马修这是想羞辱我吗?他这意思分明是说,在中国还有九个跟彭德怀一个级别的人存在,而朝鲜战场上只派了一个彭德怀就把我们十几个国家打败了!” 麦克阿瑟的暴怒并非毫无缘由,这位曾号称“军事天才”的将领,在朝鲜战场遭遇了职业生涯最惨痛的挫败。1950年,他主导的“联合国军”裹挟20个国家的兵力入朝,加上南朝鲜军队,实则形成22国联军的庞大阵营,初期累计投入作战兵力达34万,其中美军占比超九成。彼时的他气焰嚣张,甚至扬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却没料到会被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迎头痛击。 作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面对的是装备悬殊的绝境。“联合国军”拥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武器装备全靠工业体系支撑,而志愿军初期连过冬棉衣都供应不足,重武器更是匮乏。但彭德怀凭借精准的战略判断,指挥部队运用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在第一次战役中就挫败美军锋芒,接着在长津湖、上甘岭等战役中牢牢守住阵地,硬生生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曾直言,麦克阿瑟的神话被中国人打破,他的能力根本斗不过彭德怀 。这场战争中,“联合国军”的所谓优势从未转化为胜势:英国累计投入6万兵力,却在阵地战中屡遭重创;加拿大作为第三出兵国,后期兵力虽达6146人,却始终难有建树;泰国、希腊等国的精锐部队,要么被歼灭加强连,要么伤亡人数超过初始投入兵力。这些曾不可一世的多国部队,最终在志愿军面前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1951年4月前,志愿军兵力始终少于“联合国军”,却能以弱胜强,核心在于彭德怀的军事指挥艺术,更在于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麦克阿瑟曾试图用仁川登陆扭转战局,却被彭德怀预判先机;他想凭借火力优势突破防线,却在志愿军的坑道战、游击战面前束手无策,最终因战略失误被杜鲁门解职。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署,这场战争成为麦克阿瑟心中永远的痛。当1955年十大元帅名单传到他手中时,他瞬间读懂了李奇微的深意——彭德怀只是中国顶尖军事将领中的一员,而当年志愿军仅靠这“十分之一”的统帅,就击败了16国作战部队组成的联军。这份名单不仅是中国对开国将领的表彰,更是对“联合国军”失败的无声印证。 历史终将还原真相,朝鲜战争的结果并非偶然。志愿军以简陋装备对抗武装到牙齿的多国部队,用鲜血和牺牲捍卫了国家主权,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军事力量。麦克阿瑟的暴怒,本质上是对自身失败的不甘,更是对中国军事人才厚度的无力抗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