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对Ai创作有误解,今天我们聊一聊。 打开AI画张图、写段文案,如今已是不少人的日常,但关于AI创作的误解,却像层薄雾始终没散开。有人把它捧成“万能神笔”,有人骂它“没有灵魂”,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些常见误区。 最普遍的误解就是“AI能替代人类创作”。很多人觉得设计师、文案迟早要失业,可事实是AI从来不是“创作者”,只是高效工具。设计师用Ai工具出10张草图,最终的审美取舍、细节打磨还得靠人;文案用AI搭框架,独特的经历、情感表达终究要自己填充。AI能解放重复劳动,却替代不了人类的共情力和独创性,它是“副驾驶”而非“司机”。 另一个争议点是“AI生成的内容没版权”。之前有友友吐槽“AI图随便用不侵权”,但司法案例早就给出答案:AI文生图著作权案中,法院明确认定,用户通过精准提示词、反复调整参数生成的作品,体现了个性化智力投入,享有完整版权。关键不在“AI生成”,而在“人类主导”,简单输入“画只猫”可能不受保护,但注入独特创意和调整的作品,照样受法律呵护。 还有人觉得“AI输出的内容一定靠谱”。其实AI特别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就是常说的“幻觉”,可能编造不存在的案例、数据。之前有律师用AI写文书,引用了虚构判例被处罚,这提醒我们:AI内容必须人工验证,尤其专业领域绝不能直接采信。 最后一个误区是“小白用AI就能秒变专家”。给新手一把顶级相机拍不出大片,AI同理。想让AI生成优质内容,得会设计提示词、筛选结果、后期优化,这些都需要专业知识打底。专家+AI能变成“超级个体”,但外行+AI顶多产出模板化内容,专业能力从来没有捷径。 AI创作既不是神话也不是洪水猛兽。它没有灵魂,却能成为人类创意的放大器;它可能出错,却能帮我们节省大量时间。与其纠结“AI好不好用”,不如琢磨“怎么用好AI”。 国家平台都支持AI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没法阻挡的。符合规划就好。 只是作为我们创作者来说,创作的AI视频,就要注明“内容由AI生成”,如果是Al图片就要注明“图片由AI生成”。如果是文章,保持大于75%的原创度就可以了。之前没有AI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查新华字典,还是要查其它资料的。 按要求标明Al和非Al,能过审的,不是搬运抄袭的,原创度大于75都是原创。加油! 迷哥创作分享[比心]Al是工具,看你怎么使用。[比心] 你支持AI?还是反对AI?评论区聊一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