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市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制种实力“出圈” 全链发展“破圈”

农民日报 3天前 阅读数 1 #推荐

197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率领江西省萍乡市的农技人员,在全国率先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为推广这一科研成果,1976年起,萍乡市10支制种队伍共计214人,与全国其他省市的数千支队伍一起,分批次奔赴海南参与制种,湘东近50年的南繁制种征程由此开启。第一批制种大户王相平当时背着一把锄头,用了22天一路奔波到达海南崖县,“二十二天天涯路,棉被裹着锄头走”的感人故事也流传下来。

  如今,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和“国家制种大县”,2021年4月湘东区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2024年通过国家认定。自产业园区建设以来,湘东区充分发挥种业资源优势,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超20万亩,其中包括南繁制种面积15万亩,杂交水稻种子年产量3500万公斤,并已形成以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为龙头,集研发、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全链条发展,以及利用种业生产基础设施发展的休闲农业等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并开展示范带动技术服务,湘东区制种业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夯实高标准制种基础保障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慧种业平台指挥中心,一块大屏幕尤为引人注目。操作员轻点鼠标,农场内的气象条件、水稻品种、土壤状况等各类信息便一目了然。

  “我们在田间布设了各种农情监测设备,能够全方位实时监测水稻生长情况。这些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可以应用于田间管理,帮助种植户及研究人员识别病害、虫害、草害等,并对灌溉、除草、打药等环节提供有效决策。同时利用AI技术还可以预测种子亩产。”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专职副主任文礼明介绍。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是湘东农业的首要产业,既有传统优势,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制种实力,湘东区依托产业园建设,在产业园主要覆盖的麻山镇、腊市镇、排上镇、东桥镇4个乡镇内,启动了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标准化制种基地建设项目、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现代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项目落地。

  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大大降低制种风险。“按照国家级制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产业园借由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培肥地力,并对现有的灌溉蓄水设施进一步扩容和加固,把水稻制种田全部建设成为高产稳产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萍乡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科长王爱军介绍,产业园还综合运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管理的定量化和精确化,全面提高种子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截至2024年,产业园高标准制种基地比例达到80%以上,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40%以上,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生产信息化覆盖面超过60%。

  为进一步推进湘东种业高质量发展,将“萍乡制种”打造成响亮全国的“城市名片”,湘东区委、区政府从资金保障上给予充分支持,每年财政专项支出制种保险费632万元,把制种保险赔付上限从1500提高到2000元一亩。同时加大政府财政的补贴力度,对水稻制种每亩平均补助200元。此外,还与中国农业银行、农商银行、邮政银行、工商银行等合作,积极拓宽贷款渠道,创新开发了“订保贷”等信贷产品,银行依据制种企业、大户的订单和保单,向其发放200万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近三年来每年发放财农信贷通6000余万元,全力保障湘东种业发展。

  做强种业研发核心引擎

  相比于走在前列的杂交水稻制种优势,湘东的科研育种就稍显逊色。“目前制种大户大多跟省外的种子企业合作,由他们提供种子亲本,湘东负责制种,但因为育种核心材料由种子公司掌握,这就意味着制种种植效益和决定权并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握。”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玉博告诉记者。

  因此,在产业园建设之初,湘东立足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等机构,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打破界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为依托、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业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这其中,王玉博所在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就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萍乡市政府合作共同建立的重要科研平台。

  “我们中心所做的品种研发工作,处于整个种业的前端,只有做强科研,才能吸引更多的种子企业到产业园,大家聚在一起,才能不断增强湘东种业整体实力。”王玉博介绍,自2022年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新品种研发工作,每年创制新品种1000多个,并在大田开展筛选,通过筛选申报省级以上区试品种20多个。其中,早稻品种“中萍早127”、中稻品种“中两优656”、晚稻品种“中萍两优390”等表现优良,顺利晋级,成果有望在2026年通过审定。

  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产业园积极引进先进科研技术,配备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生理生化实验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在早稻中心,有着江西省首台LGC高通量KASP分子标记检测平台,其能够快速高效筛选携带优良基因的优异单株及品系。王玉博介绍,“传统育种根据水稻表型进行选择,容易造成抗逆相关优良基因的丢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够精确定位优良基因,确保不同世代保留优良基因,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缩短育种时间。”

  深挖种业全产业链发展潜力

  在产业园的规划布局中,“四区”建设是一大特色,共分为麻山科研创新区、排上生产服务区、腊市研学体验区、东桥稻作文旅区,4个乡镇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角色,共同构建起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延长种业产业链,培育起园区的新产业新业态。

  文礼明告诉记者,园区以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为带动,积极引进培育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子企业,打造种业现代加工产业集群,并鼓励园区内企业将共性生产环节剥离,组建专业化的运营公司,推动专业化分工,做强种子及精深加工产品分级、包装、营销。

  除了延伸产业链条,园区还充分拓展种业的多元功能价值,依托本地丰富的特色资源,深度挖掘湘东的南繁制种精神与稻田耕作蕴含的科普、休闲、教育、文化、运动养生等功能。“产业园+景区+产业小镇+休闲观光园+乡村民宿”的联动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在麻山镇的水稻繁育创新中心展览馆内,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展览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地呈现了湘东种业的发展历程和南繁制种精神,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到种业科技的进步,感受稻作文化的魅力。

  “2024年年底,我们在腊市镇承接了大约5000人的研学活动。”文礼明介绍,“下一步我们计划和湖南等地进行业务对接,扩大研学规模。”此外,园区积极打造水稻制种观光田、农事休闲观光体验庄园等旅游产品,通过举办了南繁精神与稻作文化摄影大赛、健步走、自行车挑战赛、公益捐赠等各类活动,来探索种业发展“破圈”的边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祁倩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社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