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来的军舰只有半截舰体!都是造轻型护卫舰,难怪中国不学德国?
说起欧洲经济和工业强国,德国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了。英国脱欧后,欧盟组织昔日的英、法、德三国以“三驾马车”的方式引领欧洲发展的模式,变成了法德两国的“双头羊”模式。由此可见,在一票欧洲国家中,德国显然是个非同寻常的存在,更是典型的轻重工业强国。只不过,这个所谓的“轻重工业强国”也只是在欧洲范围内。倘若我们把比较的范围放大一些,比如把有着“世界工厂”美誉的中国算进来,那德国的制造业就真没什么优势了。就以自行建造军舰为例,德国人采用的堪称奇葩的造舰手段,大概就是中国造舰业“打死都不会去学的”……
德国K-130型轻型护卫舰
与中国海军现役的056A型轻型导弹护卫舰相似,德国海军中也有一款主要用于执行近海低烈度作战任务的轻型护卫舰,那就是“布伦瑞克”级护卫舰,又名K-130型,单舰满载排水量约为1650吨。而这款护卫舰的建造过程,实可谓是颇为别致。从德国当地人拍到并发布的照片来看,第二批次K-130型护卫舰中的“0.5艘”通过了基尔运河,留下了经典一幕。为什么说是“0.5艘”呢?这还真不是在开玩笑,原因在于其的的确确只有半截舰体漂在水上。
正在通过基尔运河的前半截舰体
在K-130型护卫舰的建造工作中,德国人采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那就是由分布在国内不同地区的数家船厂,来建造军舰的前后两段舰体。舰体分段均完工后,再将各自“0.5艘”军舰拉到同一个地方,“拼”成1艘完整的军舰。具体来说,K-130型护卫舰的前半截舰体,通常会在德国不来梅或基尔的造船厂内建造,后半截舰体由位于沃尔加斯特的造船厂建造。至于说“拼”到一起的工作,则由位于汉堡的造船厂完成。
这是运输过程中的后半截舰体
这样一来,这款军舰的前半截舰体和后半截舰体,动不动就以“0.5艘”的样貌漂浮在水上并前往汉堡,就成了个很自然的事情。所以说,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并不是咱们“起猛了”。于是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区区一款不到2000吨级的轻型护卫舰,德国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堪称“脱了裤子放屁”式的麻烦方式呢?为何不像中国“同行”那样,在1座造船厂内完成军舰的全部建造工作呢?莫非这种“你造前半截,我造后半截,他负责最终拼接”的造舰方式,有什么妙不可言的好处吗?
两截舰体会在汉堡“汇合”并形成完整的军舰
好吧,其实事情并没什么神秘之处,答案甚至会让人倍感无语,那就是“以雨露均沾的方式维持国内数座造船厂的运转”。德国海军规模不大,采购每款型号的新型舰艇的数量都较为有限,单次采购量往往只有3~4艘,基本上只靠1~2座造船厂即可按时完工。但这样一来,其他造船厂就可能因接不到军方订单而运转不善,进而或逐步丧失造舰能力,最终削弱德国的造舰工业水平和产能。
中国是在1座造船厂内完成1艘军舰的全部建造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德国人就想出了这种“把1艘军舰的建造工作,分包给多座船厂来完成”的法子。得益于此,德国本土的多座船厂均可参与相关工作,将造舰业产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理想的水平上。但此举的代价也很明显,那就是舰体分段运输工作所带来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尤其是造舰效率远不如“在1座造船厂内,完成1艘军舰的全部建造工作”。
中国国内船厂的造舰产能无比旺盛
只能说,地区级海上强国德国的海军体量和装备规模需求,远远无法与“向着打造一支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蓝水海军’”的中国海军相比。中国国内的造舰产能之旺盛,更是许多欧洲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