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悄然更新了“美中关系”页面,删除了所有有关对华援助和合作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篇长达3000字的章节,专门批评中国的“贸易逆差”和“不公平竞争”。

这篇新章节可谓言辞激烈,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种种不公行为”。美国此举引发了中国外交部的强烈反应,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次日回应时明确表示,美国这种做法是“歪曲事实、恶意抹黑中国”。然而,美国白宫的回应却异常冷静,白宫发言人轻描淡写地表示,这只是一次例行的网页更新,完全没有特别的政治意图,几乎是在淡化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似乎是在试图将其呈现为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背后其实是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多维手段。美国在经济上、地缘上、舆论上三管齐下,企图通过这一系列举动打压中国的崛起。而中国的回应,也已经不再仅仅是外交语言上的回击,更是通过一系列行动展示出自己的强大。

美国商务部在同一天宣布对中国加征25%的半导体进口关税,而与此同时,竟然对本国企业申请豁免的1523项商品大开绿灯。这种“只制裁别人,不制裁自己”的双标操作,简直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其中67%源自美国主动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更为讽刺的是,中国每购买一台ASML光刻机,都会向荷兰支付其售价30%的专利费用,这等于在美国打压中国的同时,自己却通过不合理的贸易协议让其他国家捞到好处。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消化其庞大的国债,另一方面却通过芯片禁令和高科技出口限制等手段限制中国发展科技。这种“想要中国帮助自己解决经济问题,同时又不给中国任何实际的回报”式的政策,显然是一种双重标准的表现。这种“既要吃中国饭,又要砸中国锅”的策略,显得极其自私。除了经济上的打压,美国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的挑战也没有停止。美国一方面不断派遣军舰穿越台湾海峡,一边又指责中国“破坏地区稳定”,这种“挑衅-指责”的双面手法,不仅令人反感,也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一向矛盾。一方面通过对台军售来刺激中国,另一方面却通过“言辞批评”来指责中国采取“过度反应”。这种看似强硬的外交政策,其实反映了美国的焦虑。为了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美国采取了这种“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同时挑衅中国在地缘上的稳定”的手段,试图通过这两者的结合来保持自己全球领导地位的优势。美国的舆论战可谓荒诞至极。近期,美国国务院删除了官网上“不支持台独”的表述,而紧接着,美国的“美台关系”页面流量暴涨,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网民对此非常关注,访问量暴增了478倍。可以说,美国的这些“舆论渲染”只会进一步加剧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而对外宣称的“自由与民主”,也变得越来越虚伪。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大肆渲染中国“操控汇率”的问题,却选择性地忽略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年波动率远低于美元的事实。这种“造谣-传播-再辟谣”的舆论链条,不仅让美国的公信力急剧下降,也使得世界对于美国的话语体系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尽管美国通过上述种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多方施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相反,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与智慧。面对美国的芯片禁令,中芯国际并没有像预期那样遭遇重创,反而凭借28纳米制程技术,成功在汽车芯片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面对贸易战,义乌小商品通过中欧班列开辟了俄语区的新市场,而TikTok则用精准的算法推荐成功打破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封锁,迅速在欧美掀起热潮。这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了中国在面对美国制裁时,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借力发力,改变自身的命运。

美国的所谓“贸易战”以及“科技封锁”,其实已经无法对中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反而让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加从容不迫。而美国的“价值观同盟”也在不断裂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意识形态对抗已经无法解决全球化问题,更多国家开始关注实际利益,尤其是在经济上,全球化已经无法回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