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号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近年来,随着中乌关系的日益密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正逐渐浮出水面。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了新兴的独立国家。 当乌克兰陷入经济危机时,200余名乌克兰军工专家选择远渡重洋,还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然而,在接受采访时,这些专家却不禁落泪。 那么,他们为何会如此感动?这段跨国合作的历史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991年12月25日,庞大的苏维埃联盟轰然解体。 作为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乌克兰继承了三分之一的军工遗产和无数顶尖科研院所。 然而,独立后的乌克兰却深陷政治动荡与经济崩溃的困境。 订单消失,经费枯竭,工资停发。 像金琴科、巴比奇这样曾站在各自领域巅峰的专家、工程师、高级技工,瞬间从国之栋梁沦为生计无着的失业者。 金琴科被迫开出租维生,在基辅冰冷的街头载客,听着乘客抱怨物价飞涨,无人知晓他曾是翱翔蓝天的“梦幻”缔造者。 巴比奇则守着空荡的船厂,看着未完工的舰艇在风吹雨打中锈蚀,心如刀绞。 他们的专业技能,在废墟般的祖国,成了无人问津的屠龙之技。 正当乌克兰专家们在寒冬中瑟瑟发抖时,遥远的东方,一道希望之光穿透阴霾。 1992年初,中国高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历史机遇。 面对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中国在航空发动机、大型舰船设计、精密制造等关键领域亟需突破。 一项代号“双引工程”的国家级战略迅速启动,中国政府派出团队,怀揣诚意与优厚条件,秘密奔赴乌克兰。 他们目标明确,就是寻找那些流落民间的“技术瑰宝”,邀请他们赴华工作。 中方代表深入基辅、哈尔科夫、尼古拉耶夫的科研院所和工厂区,甚至寻访到金琴科的出租车和巴比奇空荡的办公室。 开出的条件极具吸引力,远超乌克兰国内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优渥薪酬。 举家搬迁的安置承诺,更重要的是提供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能让他们施展毕生所学、实现技术价值的广阔平台! 对金琴科、巴比奇们而言,这无异于绝境中的救命稻草。 尽管前路未知,但为了生存,他们最终在合同上签下了名字,踏上了飞往东方的航班。 初抵中国,迎接他们的不是冰冷的实验室,而是家一般的温暖与尊重。 中国政府深知“安居”方能“乐业”。 在西安、成都、大连等科研重镇,专门修建了设施完善的“专家村”。 这些社区并非简单的宿舍楼,而是精心设计的生活空间。 金琴科第一次走进为他准备的公寓,看着窗明几净的房间,再想起基辅家中冰冷的壁炉,眼眶不禁湿润。 巴比奇则被大连造船厂附近新建小区的海景房所震撼,推开窗就能看到曾经熟悉的船坞轮廓。 这种细致入微的生活保障,极大抚慰了他们离乡背井的焦虑。 安顿之后,便是技术火种的点燃与传承。 在重庆某保密级别极高的航空发动机工厂,金琴科和他的团队迎来了新的使命。 他们要协助中国攻克涡扇发动机的国产化难关。 车间里金琴科穿着蓝色工装,不再是出租车司机,而是重新成为技术权威。 他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俄语,不厌其烦地解答每一个疑问。 五年!金琴科团队几乎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从设计原理到生产工艺,从材料选择到质量控制,毫无保留。 最终,L-15高级教练机搭载着国产化的“心脏”一飞冲天,标志着中国在先进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 与此同时,在大连造船厂,巴比奇面对那艘代号“瓦良格”的庞然大物,内心百感交集。 他带领团队,耗时三个月,用精密仪器检测评估船体结构和数万套设备的状态。 他们爬遍脚手架,满身油污,在昏暗的灯光下绘制出详尽的修复改造方案,为这艘巨舰的重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时光荏苒,技术传承的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引进专家五到十年后,中国团队展现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曾经需要乌克兰专家手把手指导的年轻工程师,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甚至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实现创新超越。 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乌克兰专家在中国工作期间结婚生子,或携带家眷前来。 他们的孩子在中国长大,接受中国教育,精通中、俄、英三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乌二代”。 这些年轻人,既继承了父辈的技术基因,又融入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多年后,当有记者采访这些白发苍苍的乌克兰专家,问及在中国的感受时,许多人直接痛哭流涕。 这泪水,饱含复杂的情感。 有对第二故乡中国给予他们尊严、舞台和安稳生活的无尽感激。 更有对遥远故土乌克兰持续动荡、亲人生活艰辛的深切忧虑与无奈乡愁。 他们在中国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和避风港,却永远无法割舍对母国的牵挂。 如今,最早一批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多已步入古稀之年,有的选择叶落归根回到乌克兰,有的则选择在中国安度晚年。 主要信源:(观察者网——俄媒:抢乌克兰军工专家 中国大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