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永久划界后,印外长交底:中国有个最大邻国,莫迪已登机离国 要知道,自 1962 年中印边境战争后,整整 63 年,印度高层首次主动提出 “永久划界”,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消息一出,印度政坛震动,南亚外交圈也热闹起来。 先把时间线拉回到历史深处,中印边界问题由来已久,1914 年英国殖民者炮制的 “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藏南地区约 9 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 1962 年边境战争后,两国虽多次谈判,但边界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印度长期在边境采取 “蚕食” 策略,时不时制造摩擦。比如 2017 年的洞朗对峙、2020 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都让边境局势一度紧张。 可这次印度为啥突然转变态度?或许和国内政治压力有关。2024 年印度大选,莫迪领导的人民党虽胜选,但支持率从 68% 跌至 52%。 印度经济也不景气,2025 年第一季度 GDP 增速跌至 6.5%,通胀率飙升至 6.8%,卢比兑美元汇率跌破 85 关口,外汇储备甚至低于外债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政府急需转移国内矛盾,通过外交突破塑造强硬形象,巩固执政基础。 紧接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不容忽视。美国虽拉拢印度制衡中国,但在关键技术和关税问题上对印度并不手软。 2024 年美国对印度实施《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导致塔塔电子半导体工厂建设停滞;2025 年又将印度列入 “汇率操纵监测名单”,引发卢比贬值压力。 相比之下,中国在 RCEP 框架下对印度开放药械、农产品市场,中老铁路延伸至印度东北部的潜在可能性,对印度更具吸引力。印度或许想通过缓和中印关系,在中美之间寻求更有利的平衡。 印度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中国这边态度如何?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中印已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愿同印方就划界谈判、边境管控等问题保持沟通,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但中国也有自己的底线,藏南地区、阿克赛钦等关键地带,主权归属不容谈判。中国持续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前线机动能力,确保一旦局势变化能快速应对。 这事儿还得放到南亚地缘政治的大棋盘上看。中巴经济走廊自 2013 年启动以来,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印度一直视中巴经济走廊为 “威胁”,担心其地缘政治影响力被削弱。印度突然提出永久划界,或许想借此换取中国在中巴经济走廊等问题上的让步。 然而,印度的行动却充满矛盾。一边喊着 “永久划界”,一边在藏南地区增设边境哨所,加速推进 “阿鲁纳恰尔邦” 的 5G 网络建设;在西段,印军虽从加勒万河谷后撤 20 公里,却将第 14 军司令部前移至列城。这种 “军事收缩 + 行政强化” 的策略,让人怀疑其划界诚意。 中国学者高志凯提出的 “高志凯线”,以恒河为界划分中印边界,引发印度强烈反应。恒河源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地理上与中国有天然联系,且历史上德里王朝、莫卧尔帝国都曾以恒河为边界。印度若否定 “高志凯线”,则必须同步否认 “麦克马洪线”,陷入逻辑死循环。这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打到了印度的痛处。 在军事上,中国的优势也愈发明显。中国在西藏部署巨型雷达站,可实时监控印度全境,新建的空军基地与歼 - 20 形成空中屏障。而印度连 “四代半” 战机都拿不出来,五代机项目预计 2035 年才能量产。这种差距让印度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对抗的代价。 中印能否抓住这次历史性契机?这场跨越 63 年的对话,究竟是破冰之旅还是权宜之计?或许答案就藏在双方下一步的实际行动中。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