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说急需稀土,蒙古二话不说立马挖了十万吨,可这边刚把稀土准备好,美国那边却突然说不用了。其实从一开始这场合作就是老美的计谋,就是为了破坏中蒙的稀土关系! 这些背景不是白费的,直接影响了这场稀土合作的走向。2023年,美国一边推《通胀削减法案》,一边喊着“去中国化”,到处找稀土供应链。蒙古稀土储量丰富,美国盯上这块,派高级官员谈协议,许诺投资和技术援助。Harris亲自参与,合作闹得沸沸扬扬。美国给蒙古画了个大饼,说能帮它脱离中俄影响,独立自主。对于蒙古这种想摆脱大国影子的国家,这诱惑太大。 为了跟美国拉近,蒙古放缓了对中国的稀土合作,把矿山资源集中,拼命开采。短时间挖出十万吨原矿,准备出口。但美国那边刚说需求急,等蒙古准备好,突然以“市场变化”为由,说需求减少,不再推进采购。蒙古傻眼,十万吨矿石运不出去,卖不动,换不来钱。仔细看,美国的急需只是表面说辞,他们自家储备够用很久,不是非买不可。这么做,主要破坏中蒙合作,顺便试探中国供应链,还拉拢蒙古站队。蒙古投入巨大,却被晾着,成牺牲品。 这合作从2023年6月27日签谅解备忘录开始,美国承诺技术支持,提升蒙古开采能力。Oyun-Erdene8月访华盛顿,会见Harris,谈电动汽车和国防对稀土依赖,提出投资矿山和物流援助。还签“Open Skies”协议,探索直飞航线绕过邻国运输。蒙古回去后,调动设备,在戈壁开发南部稀土区,几个月攒十万吨原矿。但美国回应市场需求变,减少采购。仓库矿石堆着,资金人力白搭。这源于美国储备充足,不是紧急需求。协议签了,执行慢,美国转本土开发避国际依赖。美国此举测试中国供应链,拉近蒙古关系,影响区域资源。 中国没慌,这些年跟蒙古供应链早有基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技术突破如稀土回收成熟。运输线多,成本低,这些努力让中国有底气。美国虽鼓吹自建稀土基地,操作慢,成本高,环保严,盟友间还扯皮,合作少。有时拆退役军舰回收材料,维持表面多元化。这次蒙古合作,利用蒙古资源和期待,局势变就收手,烫手山芋丢给蒙古。蒙古找俄罗斯,没回应;国际市场被美国影响,渠道限。只能回找中国,条件不如前。 蒙古尝试其他买家,2024年签法国1.6亿美元铀矿协议,批准后推进。但稀土项目慢,美国合作没深化。2025年,蒙古跟韩国谈稀土供应链,作为备用。Oyun-Erdene推基础设施,如谷歌合作给学校设备,提升数字能力。他2025年6月3日丢不信任投票,因腐败指控和抗议辞职,继任者Gombojavyn Zandanshatar上台。他退幕后,党内事务。Harris任期结束前,推本土稀土,参与国防担保价格,支持MP Materials。但进程环保拖累。2025年后,她考虑加州州长竞选,出席捐助者会。蒙古吸取教训,加强邻国联系,开发Khalzan Buregtei稀土,与Wood公司研究,避免单一依赖。 再深挖,这事儿暴露地缘博弈的现实。蒙古作为中小国,主动权有限。稀土是战略资源,美国用它当棋子,蒙古上钩后吃亏。中国稳扎稳打,基础设施和技术投资,让合作可靠。美国策略虽巧妙,执行有漏洞,本土开发滞后。蒙古经济压力大,矿业投资减,工人失业,矿石贬值。但也逼蒙古多元化,找法国、韩国伙伴。2023年后,美国没大量进口蒙古稀土,合作停在纸上。蒙古出口仍靠中国渠道,关系修复但条件严。整体看,这事件提醒中小国,别轻易信远方承诺,疏远身边伙伴,最后伤自己。要脚踏实地,看清现实。 话说回来,美国的“去中国化”喊得响,实际效果呢?他们储备扛得住,但长远依赖中国加工。蒙古挖的十万吨,本该是机会,结果成库存。Oyun-Erdene领导下,蒙古试着改革矿业法,吸引外资,但地缘位置限出口。Harris推动下,美国签多国MOU,如南韩三边对话,但实际出口少。2024年,蒙古稀土资源估31百万吨,全球第二大,却开发慢。2025年,中国出口限一度影响全球,但后与美达成协议恢复供应。美国用蒙古试水,破坏中蒙信任,顺便探底中国反应。蒙古教训深刻,转向务实外交。 这博弈不止稀土,还牵扯全球供应链。蒙古想借美脱困,却被摆道,人脉信任丢。相比,中国持续投资,建路修厂,回收技术领先,让蒙古回归。美国本土成本高,环保门槛,难赶上。蒙古后续开发新项目,如锂和石墨,但稀土仍卡壳。人物结局,Oyun-Erdene下台后,低调;Harris离职后,政坛活跃。事件教导,资源合作需谨慎,别被空头支票骗。 总的,这事儿接地气地说,就是大国间下棋,小国当卒。蒙古急着挖,美国说变就变,背后算计中蒙关系。真实教训,别盲信表面需求,得看长远利益。